産教融合為新質生産力蓄能
隨著高考成績陸續公佈,近期各個高校的招生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圍繞新質生産力新需求,不少高校設立工程軟體、軟物質科學與工程等新專業。與此同時,高校還圍繞産業新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加大實訓實踐,産教融合進一步走深走實。
今年不少高校針對新興産業、産業升級發展增設了新專業。其中,既有教育部公佈的24種新專業,也有高校圍繞産業需求對原有資源加以整合。例如,山東大學今年針對建築産業智慧化需求,設立工程軟體專業。華南理工大學圍繞新材料産業發展需求,設立了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北京師範大學和協和藥學院則聯合招收藥學專業本科生,“協和藥班”志在為醫藥産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且具有全球視野的行業領軍人才。
以軟物質材料為例,軟物質材料包括各類高分子材料、液晶等介於傳統固體與理想液體中間的材料,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如液晶顯示屏等。但這一方向涉及化學、材料、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傳統的材料專業難以覆蓋其人才培養需求。
“地處廣東,大灣區産業經濟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對我們高校的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發展的各類高端新材料、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産業對於軟物質材料研發應用的需求日趨強烈,也對於軟物質這一交叉學科方向有著愈發迫切的人才需求。”華南理工大學前沿軟物質學院副院長王林格告訴記者,在産業需求的背景下,華南理工大學今年設立了新的本科專業軟物質科學與工程。
王林格介紹,今年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將招收70名學生。作為未來卓越人才培養新專業,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力求為大灣區産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圍繞産業需求,高校還在課程設置、實踐鍛鍊等多個環節與企業達成合作,不斷提升學生産業實踐能力,為産業進一步發展升級培育人才新動能。
“學院積極與産業實際相結合,包括邀請企業研發人員開設實踐課程、擔任實踐導師,以及在培養方案中加入企業實踐環節等,幫助學生更多了解産業一線情況,樹立交叉學科思維。”王林格説。
北京工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趙艷也表示,學校著力探索“校園+企業”多元合作,例如與小米集團聯合建立“北工大-小米創新創業工作室”。此外,來自小米的工程師還通過小米課堂為北工大學生開設技術類、通識類、職業生涯類等三大類課程,學生完成學分並通過考核即可獲得課程學習證書。
企業同樣認識到産教融合的重要性,對於企業來説,校企合作培養的模式有助於提升人才培養效率。在億緯儲能人力資源總監趙寶玲看來,將人才培養週期及培養內容前移至高校,可以降低企業人工成本,提前幫助學生掌握實用工作技能,加快、加大行業人才儲備,打造社會面應用型人才庫。
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科學技術與資訊化司原司長雷朝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對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雷朝滋表示,人才培養必須與産業發展需求相一致,適應産業的快速變化,才能不斷提供産業實際需要的人才。目前各類創新實踐已經取得一定效果,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産教融合機制,鼓勵企業更深入地參與高校的學生培養,從專業設置、課程教學、實踐鍛鍊、“雙師型”教師成長等多個層次入手,幫助人才培養機制更及時地與産業發展需求相適應,不斷推進産教融合、科教協同育人。(記者 袁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