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加入“成渝氫走廊”川渝共建氫能産業發展高地
6月18日清晨,司機高橋駕駛一輛氫能卡車,駛入成都市新都區的一座加氫站。數分鐘後,卡車儲氫罐注滿,足以使這輛滿載的卡車開到重慶。
就在不久前,一輛載重49噸的氫能重卡拉著30余噸雪花啤酒,從成都市新都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出發,行駛約4個小時後,抵達重慶市九龍坡區。這是“成渝氫走廊”首次迎來氫能重型卡車通行,意味著氫能源貨運汽車進入商用階段。
“相較傳統燃油車,氫能卡車動力強勁,穩定性和操控性很好。”高橋説,雖然接觸氫能卡車才3個月,但駕乘體驗讓他很滿意。
技術突破,本土企業站穩腳跟
噪聲小是這輛氫能重卡的鮮明特點,其核心動力引擎——氫燃料電池則由成都新研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研氫能”)研製。新研氫能副總經理趙營介紹,氫能重卡適用於重載、長續航、高能耗場景,這輛重卡的氫燃料電池功率為153千瓦,加注一次氫可滿載續航600公里。
為了鼓勵企業抓住“氫能風口”,四川相繼出臺了多個支援氫能産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市場釋放需求。比如,在車輛購置款方面可以申請省、市兩級補貼。一輛49噸氫能重型牽引車,按照省、市兩級補貼1:1發放,補貼金額可覆蓋整車約60%的成本。同時,為了鼓勵車輛置換,淘汰老舊柴油車、更換氫能源汽車,還將予以國家額外補貼。這些真金白銀的舉措,將進一步激發市場對氫能卡車的需求。
追根溯源,氫能技術的源頭是制氫,在目前的多種制氫方式中,以電解水制氫的成本最高。“相較我國其他省份,電解水制氫是四川的地域特色,有先天優勢:一是我國水力發電技術相當成熟,成本較低;二是四川水資源豐富,用電解水制氫是將小型發電站産出的電轉化成經濟價值的最佳方式。”趙營説。
在獲得大量氫氣作保障後,如何實現核心技術“中國造”,成為決定氫能源發展趨勢的關鍵。“以前關鍵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家手中,不僅價格貴,使用功率又小又不穩定。”為此,新研氫能的技術帶頭人齊志剛帶領團隊,多年致力於燃料電池電堆的探索研發,不斷推動燃料電池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更新迭代,打開了新局面。
“從2018年不超過40千瓦的功率提升到如今近200千瓦功率。”齊志剛説,他們研發的氫燃料電池無油離心空壓機,將國外同類産品的價格從每台30萬元“打”到每台2萬元,還連續多年將“新研造”的市場佔有率維持在65%以上,成功擺脫核心技術“卡脖子”的狀況。
目前,新研氫能已與成都重汽王牌合作開發了4.5噸輕卡、49噸重卡和31噸水泥攪拌車、運渣車等多種車型,與成都客車合作開發了氫能公交,並於2023年在新都投放了30台。新研氫能將與成都本土車企進一步加深合作,開發更多適用於不同應用場景的氫能車型。
加速協作,共建氫能産業發展高地
自2021年11月“成渝氫走廊”正式貫通以來,數百輛氫能輕型卡車每天穿梭于成都、重慶及周邊城市。如今,氫能重型卡車也加入“成渝氫走廊”。
“雙碳”背景下,交通運輸領域成為氫能産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已初步形成“3+2”格局。成渝兩地高度重視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産業發展,簽訂《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氫走廊戰略合作協議》,出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産業高品質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既發力建設“成渝氫走廊”,又在兩地投入運營一批氫能汽車,共同圍繞氫能産業鏈供應鏈做文章。
數據顯示,川渝兩地已累計投入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超900輛,建成加氫站26座,自動駕駛及車路協同測試道路里程累計已超過2200公里。
四川省經濟和資訊化廳汽車産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成渝氫走廊”建設和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有助於發揮氫能在能源保障和零排放等方面的優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化水準。
此外,“成渝氫走廊”還加速了川渝地區資源産業整合,促使企業互補合作。比如,成都中物盛通運輸有限公司運營的百餘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皆採用億華通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東方電氣(成都)氫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就與川渝兩地多個整車及零部件車企進行氫能汽車合作開發,並投資建設東方氫能産業園,聚合一批産業鏈企業抱團發展。上述負責人表示,川渝將持續共建“成渝氫走廊”,深度整合兩地氫能産業資源優勢,推動兩地汽車産業轉型升級。(記者 張紅霞 林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