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産業供銷>

重慶市委書記兩次提輿論監督,彰顯怎樣的底氣

2024-02-22 14:14:21

來源: 重慶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月21日上午,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赴中央新聞單位駐渝機構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他希望新聞單位繼續關注惠民富民安民的新舉措,推出更多有分量、有深度、有溫度的民生報道,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形成共建共用良好態勢。

2023年12月7日,袁家軍調研重慶市部分媒體單位時強調,要聚焦重大工作、民生熱點等開展輿論監督,主動曝光問題,更好促進工作落實、更好滿足群眾需求。

其實任何一地一域的高品質發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堅定執行,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饋,只有“雙向奔赴”才能糾偏糾錯,讓改革發展獲得群眾支援——輿論監督就是一種自下而上反饋的重要方式,這既是工作需要,也彰顯著城市自信。

但一段時間以來,基層一些地方視輿論監督為“洪水猛獸”,認為這是“揭短”和“抹黑”,只願意聽媒體的讚歌。今年是重慶改革攻堅突破的奮鬥之年。展現城市形象,糾正工作偏差,匯聚強大民意,不能只聽表揚,更需要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彰顯著一座城市的自信與開放。

六十多年前,毛澤東同志曾説過一句話——“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自己也不會垮臺。”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發展,也要敢於讓媒體講話,這展現的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格局。

去年,圍繞兩江新區民心佳園夜市搬遷,就有媒體毫不留情地批評。面對批評,當地沒有當“鴕鳥”,而是召集各利益相關方面對面溝通。這種自信與開放的姿態,贏得了市民點讚,也吸引到一些外地夜市攤主前來加入。

在北方某地,當地將輿論監督引入到區委書記月度工作點評會,讓輿論監督成為書記們的月考“答題”。在中部某省,新上任的省委書記直言歡迎輿論監督,並告訴記者,有問題可以直接向他反映。凡此種種,都體現出了城市的自信開放,也展現出了領導幹部的虛懷若谷,不僅沒有唱衰城市,反而為城市形象加了分,是一種“好聲音”。

而反觀基層一些地方,個別領導幹部受扭曲政績觀影響,熱衷於“報喜不報憂”,固執地認為輿論監督就是“出醜”。出事後,他們要麼退避三舍、視而不見,要麼施加壓力、撤下報道,結果卻往往弄巧成拙,使事態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讓城市形象受損。

一個地方的發展,政府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政府只有敞開大門,敢於接受輿論監督反饋的閱卷分數,才能讓城市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才能“有朋自遠方來”,匯聚起城市發展的強大力量。

當下,重慶各地都在促改革、拼經濟、惠民生,此時,各地各部門更應該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接受輿論監督,並對照輿論監督所反映的問題,逐一改進。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理應有這樣自信與開放的態度,理應有任人評説的勇氣。

輿論監督是推動改進工作的必要補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意見大反映多的問題,要積極關注報道,及時解疑釋惑,引導心理預期,推動改進工作。這也就決定了,輿論監督不是“沒事找事”“故意為難”,而是通過反映民意,成為政府改進工作的必要補充。

這方面的案例很多。比如2021年,河北、山西的個別地區在推行清潔取暖時“一刀切”,導致群眾挨冷受凍,媒體報道後,涉事地區立馬開會研究,于次日落實了整改措施;又比如2015年,洞庭湖區腹地環境污染嚴重,媒體報道後,湖南省委常委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啟動新一輪洞庭湖治理,三名參與報道的記者也應邀出席。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輿論監督並非執著于“揭短亮醜”“破壞發展”;相反,正是通過監督的方式,讓黨委政府了解矛盾、傾聽民聲,在溝通中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凝聚起發展的動力。從這個角度講,輿論監督就是一種“好聲音”。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各類矛盾不斷顯現。比如年終拿不到工資、路面崎嶇通行不便、污水排放影響市民生活等等,都是實實在在困擾著群眾生活的問題,並非輿論不監督問題就不存在。政府應該反思的是,問題為何沒有解決、如何通過輿論監督進行改進,而不是反問“媒體為誰説話”。

馬克思説:“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當前,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正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要爭做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就不能只聽表揚的“好聲音”,也要敢於接受輿論監督,並通過輿論監督這面鏡子,照出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城市發展更上一層樓。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一直以來,敢於接受輿論監督、敢於改正自身錯誤、敢於刀刃向內,正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鮮明品格,也是中國共産黨百年正青春的原因之一。隨著巴渝大地“紅岩先鋒”變革型組織的不斷涌現,歡迎批評、敢於被監督,理應成為我們自信的底氣。

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新聞媒體也要“守土有責”,通過增強媒體公信力,讓輿論監督持續為城市發展服務。

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力,它既來自於權威報道、深度解讀等正面宣傳,也來自於為人民利益鼓與呼的輿論監督。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要增強公信力,實現“主力軍挺進主戰場”,就要補上輿論監督這一弱環。

首先,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輿論監督不是“過家家”,不能興衝衝地衝進來,結果打完三桿子後就熱情消退,轉身離場。只有堅持不懈,才能不讓群眾的期盼落空,才能在常態化開展中形成持久的“威懾力”。

其次,不能當“裁判員”“拉偏架”。事實是新聞的生命,不論何時,輿論監督都要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批評可以,但不能刻意抹黑;監督可以,但不能借題發揮。輿論監督只有站穩人民立場,堅持實事求是,才不會在“拉偏架”中喪失公信力,讓人口服而心不服。

最後,要靜得下心、沉得下去。輿論監督不是抄會議材料,也不是改通稿,而應該像調查研究一樣,真正靜下心沉到基層,真實全面了解群眾的呼聲與訴求,真實客觀地反映基層的矛盾與困難,最終才能推動事情解決。

輿論監督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城市形象、幹部作風、基層狀態。隨著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隨著改革攻堅的不斷深入,各種矛盾與困難必然會出現。此時,我們更需要聽到輿論監督的聲音,讓它在深入基層中打撈民聲、聚集民意、推動發展,真正發揮主流媒體“黨的喉舌”的作用。(王祥)

【責任編輯:曹洋】
聚焦
産業調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