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産業供銷>

聚力“三個高地” 熱潮涌動瀟湘——湖南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觀察

2024-01-10 15:39:5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3年收官,湖南經濟在這一年走出了曲折式前進路線:GDP同比增速從一季度的4.1%,跌至上半年3.6%,再到前三季度回升至4.0%,以及第四季度繼續保持良好勢頭。

2024年開局,湖南以“1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謀劃未來:總投資達87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43億元,省級層面集中力量佈局一批百億項目,市縣層面抓實一批十億項目、千萬項目。

……

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宏觀經濟環境嚴峻複雜,省內經濟發展面臨結構性矛盾、重點領域風險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湖南聚力打造“三個高地”,雖數字有波動,經濟運作呈現“前低、中穩、後升”態勢,但總體趨勢向好,保持穩中有進、進中提質,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經濟發展“成績單”。

製造業穩住實體經濟“基本盤”

辭舊迎新之際,“湖南製造”好消息不斷。

2023年12月15日,中國石化巴陵石化年産60萬噸己內酰胺産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項目全線貫通,實現一次開車成功。這個總投資153.5億元的項目將推動整個産業鏈延伸,實現産品從化工原料向化工新材料升級,帶動千億産業集群發展。

2023年12月21日,湘潭經開區首臺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遠端超級VAN(廂型車)下線。作為湖南省2023年十大産業項目之一,它在達産後將實現年産15萬輛,拉動上下游産業産值約500億元。在歷經18年發展後,曾奪得過湖南産能最大汽車製造基地桂冠的吉利汽車湘潭基地,迎來新的里程碑。

2024年1月3日,中國石化岳陽100萬噸/年乙烯煉化一體化及煉油配套改造項目開工。這個項目總投資357億元,是湖南有史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産業項目,投産後總産值將超過千億元,可帶動下游投資超過1500億元。

……

製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繫,實踐反覆證明,越是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越要穩住製造業大盤。

“作為製造業大省,湖南以先進製造業為主攻方向,引導各種要素資源加速向製造業有效集聚,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優做強企業主體,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挖掘新增長點,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形成了有力支撐。”湖南省工信廳廳長雷紹業介紹。

走進位於寧鄉經開區的中偉新能源産業園,智慧化生産車間正在抓緊生産趕訂單。去年年底,中偉鋰電池三元正極材料智慧製造示範工廠獲評2023年度國家智慧製造示範工廠。湖南中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一告訴記者:“車間長期保持滿負荷生産,公司研發生産的四氧化三鈷、三元前驅體兩款核心産品,在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

湖南的先進儲能材料及動力電池産業發展迅速,形成了鏈條完整、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優勢産業鏈,不僅營收一度居中部第一,還為湖南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壯大提供了強勁支撐。

2023年以來,湘潭首臺吉利新能源商用車下線、北汽福田長沙工廠的全新一代混動輕卡投産、上汽大眾長沙工廠新能源乘用車技改項目開展批量試生産、廣汽埃安長沙分公司建設項目開工建設……據最新統計,2023年1-11月,湖南新能源汽車産業高歌猛進,生産新能源汽車73.7萬輛,同比增長70.3%,佔全國同期總産量的8.75%。

雷紹業介紹,通過強化平臺、項目、金融、要素保障,2023年全省新增11家百億企業,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6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787家,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達48個,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據了解,湖南目前已形成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達4個,居全國第3位。

“通過抓好製造業這個關鍵支撐,湖南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從一季度的3.9%,攀升至前11個月的4.6%,工業基本面逐步恢復,整體提質向好。”雷紹業説。

科技創新打造新引擎

2023年12月29日,中聯重科兩台超大噸位塔機R2300-80Q順利通過第三方檢測,正式移交給沙特新未來城(NEOM)某研究院項目使用。項目施工場景大部分位於海平面以下,對設備的吊裝性能和精度要求非常高。

“這款塔機最大起重量80噸,具有重載毫米級別的控制精度,投用以來,得到了項目方高度認可。”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延斌告訴記者,通過持續加強研發,多款新裝備在中東等國際市場深受歡迎。

工程機械是湖南的王牌産業,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慧等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耕海外市場。2023年前三季度,湖南多家工程機械企業的海外業務收入實現大幅增長,中聯重科增幅更是高達100.53%,有力支撐行業企穩回升。劉延斌認為,科技創新始終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引擎,“在不少人感嘆行業寒冬時,我們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規模去年增加超四成。”

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越要重視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培育壯大新動能。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4+4”科創工程,湘江科學城啟動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科技研發投入只增不減,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突破1400億元;“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46項;以更大力度引導企業等強化研發,2023年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73家、省級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13家、“六有”(有人員、有投入、有設備、有項目、有場地、有制度)研發機構986家。

科技創新助力企業構築競爭新優勢。位於湘潭經開區的湖南華夏特變股份有限公司佔地不寬,車間樸實無華,卻佔據國內鋰電池負極材料加工變壓器約80%的市場份額,2022年營收約10億元,2023年營收預計超過11億元。

這是一家專業從事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的高新技術企業,核心業務是為鋰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化提供變壓器及其供電裝備,近年連續獲評湖南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董事長夏付卻介紹:“全公司員工約280人,研發團隊佔1/7,我們加強科研攻關,解決了超高溫炭素石墨化、能源行業低碳清潔等特殊應用場景環境嚴苛、低壓大電流的自動化配電難題,在全球市場打響了品牌。”

在高位推動下,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深度融合,成為湖南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關鍵支撐和發展動能。2023年1-10月,全省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超3500億元,同比增長超80%,在湘高校、科研院所經認定登記技術合同在本省轉化佔比超50%,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6萬家,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擴大高水準開放尋找新機遇

2023年12月26日,隨著一聲汽笛鳴響,首列湖南婁底-懷化-中(國)老(撾)班列正式出發。該班列滿載橡膠製品、農業器械等,在懷化國際陸港轉机集結後,駛向寮國等東盟國家。

婁底位於湘中腹地,過去長期交通閉塞,更遑論發展外向型經濟。不過,情況在近年發生極大改觀,繼2022年開通湘粵非鐵海聯運班列後,婁底此次又成功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通又一條國際貿易新通道,享受“端到端、門到門”的國際物流服務,開放格局進一步打開。

不斷拓寬開放通道、升級開放平臺、優化開放環境、加速開放步伐……這是湖南面對日趨複雜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以及全省外貿增長動能結構性改變“陣痛期”的主動作為。

在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湖南自貿試驗區郴州片區,通過探索“湘粵港‘跨境一鎖’快速通關模式”,實現郴州海關、深圳海關與香港海關之間的資訊共用、查驗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努力實現三地通關“無縫對接”,大大縮短了通關時間。據初步統計,去年,郴州與香港通過“跨境一鎖”模式進出口貨物63批次,金額達3094.3萬美元,運輸時間減少40%以上。

湖南自貿試驗區郴州片區黨工委書記周亦彬介紹,這項改革為“湘品出境”提供了新通道,貨物可經陸路運輸直抵香港後走向世界,將助力湖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穩住了外貿基本盤。長沙海關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湖南進出口總值5616.6億元,進口達193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4%。其中,湖南的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太裝備出口均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等産品在海外暢銷。

“湖南外貿正逐步從低基數下的快速增長階段,邁向一定規模下的高品質發展新征程。”湖南省商務廳廳長沈裕謀説。

外貿進出口穩步前行,越來越多湖南企業也在加速“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湖南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2936.8億元,佔同期全省外貿總值一半以上,對巴西、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新興市場的貿易量正不斷擴大。

去年12月,位於湖南寧鄉的楚天科技總部舉辦了海外藥企與中國高端藥企參觀交流會,近百名來自亞非歐地區制藥企業的負責人前來赴會,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與中外藥企合作。“去年我們邀請了300多家全球不同區域的醫藥‘頭部企業’或客戶來考察,讓他們近距離感受楚天科技豐富的産品系列和解決方案,以及背後強大的研發實力。”楚天科技高級副總裁李姝潔介紹。

對這家致力於加快推進全球化發展的醫藥企業來説,拓展海外市場的努力遠不止這些。去年5月12日,楚天科技在印度、南韓、越南、俄羅斯、土耳其、阿聯酋、義大利、美國、巴西等13個國家設立的銷售與服務中心(SSC)正式啟動運營。李姝潔表示,SSC的運營可以讓海外客戶更加高效地獲得楚天科技的技術、産品、備件和服務,是楚天科技國際業務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儘管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較大,但湖南進一步加快開放步伐,加速融入全球,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尋找更多發展機遇。(記者 陳俊  周楠  余春生)

【責任編輯:曹洋】
聚焦
産業調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