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踐回答丨普洱“老茶人”的非遺夢
南方有嘉木,雲嶺出好茶。漫步在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寧洱縣”)困鹿山皇家古茶園,可見一派青山蒼茫、古韻悠悠、茶香幽趣的景象。穿越百年,這些古茶樹見證了雲嶺大地的滄海桑田,也見證了茶文化在當地的源遠流長。
讓我們跟隨寧洱縣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張奎的腳步,去寧洱縣困鹿山皇家古茶園,尋訪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的非遺根脈。
古茶樹煥發新生機
在困鹿山有一位彝族老人,守著母親留下的百畝古茶園,依照古法做著他的普洱茶,他就是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興昌。
1987年,李興昌的母親匡志英買下了困鹿山上百畝古茶園的經營權。“當時,普洱茶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還沒有引起重視,普洱茶價格很低,沒人願意從事普洱茶的生産工作。”李興昌回憶。
面對李興昌的不解,母親對李興昌講起家族300餘年的普洱茶製作歷史。聽到祖輩在制茶技藝上的精進與堅持,李興昌決定把制茶的手藝傳承下去。“這塊茶園面積雖然不是很大,但裏面幾乎全是古茶樹,樹齡幾百年的很多。”根據母親的要求,李興昌開始著手調查古茶園。
當時,困鹿山上尚有1萬餘畝古茶園未被勘查,為了解和保護古茶樹,李興昌自費帶工人扎進深山老林調查古茶園、繪製古茶樹地圖。經過十餘年的走訪調查,李興昌繪製完成了古茶樹地圖,為當地的茶旅開發提供了依據。
匠心茶人堅守“茶藝”
作為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的第八代傳人,李興昌以匠人匠心踐行茶人初心。為保證普洱茶的品質,他用心揣摩每一道製作工序,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從1987年開始,我就在母親的嚴苛要求下,系統地、完整地學習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十幾年後才得到她老人家的認可。”李興昌説道。
“沒有傳承就沒有發展,非遺傳承要保持技藝內容的本真性,守正傳承,同時要求手藝人德藝雙馨。”從2009年至今,李興昌應邀到省內外各類研究機構、各大高校講學、研討,免費傳授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並在普洱市各院校、企業創辦了7所普洱茶製作傳習所,培育了3000多名優秀的“普洱茶人”。
2014年,李興昌的兒子李明澤放棄牙醫工作回到家鄉,跟著父親學習祖傳制茶工藝。當非遺技藝的接力棒從老一代人手中交到下一代手中,這一代青年的回答,沒有讓李興昌失望。
“在製作工藝上去粗取精,把一些落後的、存在缺陷的部分通過現代先進工藝改進,使得普洱茶産品的品質和形態更加完美,更加適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是傳承人的追求。”李明澤一直記得父親對自己説的話。
古老非遺綻放新活力
“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後繼有人,非遺也不是一潭靜水。”李興昌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非遺技藝的傳承中,並用新的方式讓傳統制茶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縣級傳承人高仕興是李興昌的學生,他在學成之後回到寧洱縣同心鎮那柯裏村,把非遺文化傳承與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相結合,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來那柯裏村的遊客越來越多了,大家都很喜歡體驗普洱茶的製作技藝。”高仕興在寨子裏建起非遺技藝體驗中心,讓遊客體驗製作普洱茶,感受非遺技藝和那柯裏的傳統文化。
在李明澤看來,探尋以非遺技藝創新開發普洱茶産品,助農增收、助推鄉村振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當下需要努力的方向。
多年來,李興昌和李明澤帶領困鹿山皇家古茶園茶區以及周邊的茶農實現增收致富。談到未來,李興昌不僅希望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還希望山區的茶葉都能被集中收購在新建的廠裏,帶動産業興旺、群眾致富。(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