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楚雄“野生菌之鄉”的茶産業助推鄉村振興
雲南人大多都知道,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菌子出名,境內已知野生食用菌種類有二百九十多種,野生食用菌種類佔全國的31.2%,被譽為“野生菌之鄉”。可很多人不知道,南華緊鄰普洱市,茶葉種植歷史悠久,現存最古老的茶樹,距今有七百多年曆史。
這兩年,當地聚焦茶産業,做足茶文章,讓茶葉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富民産業的同時,助力雲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助推鄉村振興。
種茶人過上好日子
南華縣兔街鎮地處哀牢山腹地,挨著普洱景東。“我們這兒這裡産的茶色澤翠綠,泡好後茶水清純明亮,茶香濃郁持久……”近日,在自家新建的茶室,56歲的半坡村三家村民小組村民羅朝富説著和他樣貌不搭的話——他帽子歪戴,衣服有些臟,眼角皺紋深陷,笑起來樸實憨厚。
見筆者起疑,羅朝富馬上解釋:“我確實總結不出來這話,是鎮裏組織培訓時老師説的,我覺得挺對,我們這産的茶確實好喝,就把這話記了下來。”説著,他邊用新買的專業茶具泡茶,邊介紹自己的種茶故事。
“我們村有古茶樹四百多棵,我家有六十多棵。具體古茶樹有多少年曆史,我説不清楚,只聽老人説自他們記事起茶樹就那麼大。”羅朝富説。
羅朝富年輕時,當地茶葉價格一般,村裏人很少賣茶,基本是自己喝。“我爹就愛喝茶,早晨、中午、晚上都喝。且指定要喝哪棵茶樹的茶,嘴很刁。”他笑著説。不過,羅朝富父親喝茶沒多少講究,把茶放到燒開的水壺裏,七八分鐘後就可以喝了。
後來茶葉價格上漲,茶葉慢慢成了羅朝富家的主要收入。“我家80畝茶園,三十多年的臺地茶有40畝左右,不打頂的生態茶有20畝左右,剩下的是六十多棵古樹茶。”他説,今年産了2噸左右鮮葉,初加工後銷往外地,收入差不多20萬元。
靠著每年不錯的收入,前兩年羅朝富蓋了兩層樓房,今年又蓋了兩間茶室,學起城裏人的品茶生活。此時,茶室茶香四溢,他還沒太學會品茶,端起一杯,像喝水一樣,一飲而盡。
構建現代化的茶産業發展體系
三家村民小組有臺地茶980畝,根莖15公分以上的古茶樹425棵,所採茶葉大多銷往幾公里外的半坡茶廠。
這家南華縣最大的茶葉加工、生産、銷售企業,自有茶園500畝,另成立合作社,覆蓋周邊6000畝左右的茶園,每年加工鮮葉30噸左右,銷售收入400多萬元。
而半坡村所屬的兔街鎮,有茶葉3.2萬畝,佔南華縣茶葉總面積的80%以上。2021年全鎮茶葉産量達600余噸,産值達3000萬元。
數字看似不錯,但如果品牌更響亮,産值就會更多。早年前,半坡茶廠創建了“彝春”品牌,既産高端化産品,也走大眾化路線,成效不錯。“這些年,我們先後獲得無公害農産品認證和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半坡茶廠負責人李正成説。
要持續打響當地茶葉品牌,品質是關鍵。“我們要求綠色管護,不能用除草劑、化肥,除蟲只能用滅蟲燈,雜草只能用鐮刀割。”李正成説:“茶葉我們定期送檢,如果發現有人用農藥化肥,以後就不再收購。如此一來,大夥都遵照執行。”
羅朝富管護茶園的方法類似,“冬季挖一挖土,五六月份鐮刀割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他説:“茶樹是祖輩留下來的,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破壞茶葉名聲,而要保護好這片茶園。”
政府層面,兔街鎮對四千多株古茶樹進行了建檔立卡保護。雲南省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南華縣組建茶葉産業發展工作專班,旨在做大做強茶産業。
今年4月,春茶上市的時節,南華縣在兔街鎮舉辦了首屆採摘節,組織了“探尋古樹茶資源群落”、茶文化沙龍、“雲遊兔街享春日盛景”等活動,以提升當地的茶葉知名度。
期間,當地與茶葉經銷商簽署了260萬元的合作協議,轄區茶葉生産企業單日銷售額60多萬元,茶農現場零售茶葉收入達30多萬元,16戶茶農完成古樹茶私人定購交易,訂購單株價格最高達3.86萬元。
看得出,南華縣在嘗試做茶旅融合的文章,旨在通過茶園旅遊觀光、茶葉採摘、茶文化體驗等,構建現代化的茶産業發展體系,進而實現“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産品變商品、茶山變金山”的目標,讓古老的茶山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助力鄉村振興。
羅朝富期待著當地的茶葉品牌越來越響亮,“品牌出去了,我們的日子就會更好過。”他一邊説,一邊笑著沏茶。
(楊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