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7月4日訊(記者 秦金月) 7月2日,北京人藝經典話劇《嘩變》再次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這也是慶祝北京人藝建院七十週年系列演出之一。
《嘩變》首演于1988年,由美國導演查爾頓·赫斯頓執導,任鳴擔任副導演,2006年重排版上演,由任鳴擔綱重排導演。全劇通過演員們的精湛演技塑造出的二戰情境,令中國觀眾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而全劇以法庭為舞臺的特殊設定,也令這部作品成為了不少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嘩變》是一部詮釋了“話劇姓話”的舞臺教科書,全劇以軍事法庭為舞臺,在沒有複雜動作調度的前提下,完全靠著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語言塑造出了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將事件全貌逐漸勾勒清晰,在事件的末尾,又恰到好處地進行了一次反轉——這樣一部“燒腦”的作品以戲劇性的要素充分調動著觀眾的觀劇熱情,也成就了一部北京人藝常演不衰的舞臺佳作。
“這個戲所有的舞臺行動都是在內心裏,除了語言動作以外就是內心的動作,你要坐在那就能讓觀眾看清楚。《嘩變》是在臺詞和表演方面具有獨特魅力的一個戲”,劇中飾演魁格的馮遠征認為,劇中對臺詞的處理對於演員而言是一種挑戰,而臺詞的環環相扣也與本劇的法庭主題相輔相成,讓全劇精彩不斷的同時也具備著相當的嚴謹性,使得《嘩變》具有了更高層次的藝術性。
劇中飾演格林渥的吳剛也表示,出演這部作品需要把劇本吃透,深層理解故事的邏輯與人物的背景,才能進行成功的演繹,“從一個演員自身的角度來説,格林渥這個角色可以磨練演員,鍛鍊演員,格林渥把控著整個戲的節奏,對演員而言真是萬分難得的一次非常好的機會。”
在70週年院慶之際出演《嘩變》,無疑證明著這部作品對於北京人藝而言也有著特殊的紀念價值。馮遠征認為,一方面《嘩變》代表著北京人藝出演外國劇目的獨特風格,代表著劇院獨具特色的本土化二度創作理念,另一方面,這部作品對於每一位人藝人而言也有著強烈的歷史意義。“向我們的前輩、大家們致敬,是出演《嘩變》的最大意義”,吳剛表示,“他們非常有前瞻性有眼光,排除各種阻力把這個劇本引進到中國,並且邀請了赫斯頓到中國來排演這部戲,他們知道戲劇是沒有國界的,它是互通的,他們有著大師的眼光。”
從1988年首版演出,到2006年重排上演,對於北京人藝而言,《嘩變》無疑還有著傳承的意義。曾經在台下欣賞前輩演出的青年演員走上了臺前,如今的演出中,既有馮遠征、吳剛、王剛、張福元、叢林、張萬昆、高冬平、丁志誠等北京人藝實力演員坐鎮,也有著包括王雷、何靖、鄒健、徐白曉等人藝中堅力量參演。本次的演出中,為了紀念去世的任鳴導演,排練廳屬於導演的位置被留了下來,劇本與導演鈴也擺在了導演桌前,而本輪排演品質把控的重任就擔負在了一眾老演員身上。馮遠征表示,這一次的排練大家都在以嚴肅認真的心態面對,劇組的老演員也都在通過這一齣戲的排演盡到“傳幫帶”的責任,與青年演員共同分享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本輪演出中繼續在劇中飾演法官查理的王剛至今仍能回憶起當年欣賞本劇時的感受,“第一次接觸到了什麼叫真正的話劇,這個戲跟別的戲確實不一樣,有著大量的臺詞與邏輯性”,他以“三生有幸”形容能夠出演本劇的心情,並希望將自己出演本劇十餘年的經驗傳遞給劇院的青年演員。
“到了我們現在快40歲演員的年齡,也確實是要擔起責任,要面對很多經典劇目的傳承和接棒。所以希望我們每一次在臺上的亮相,能給熱愛人藝的觀眾看到希望,看到未來,同時給人藝的老觀眾也好,人藝的戲迷也好,讓他們依然能夠享受到人藝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本劇中飾演瑪瑞克的王雷,從23歲起就開始飾演這一角色,在對於劇目有著更深體會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作為北京人藝青年演員所應承擔的責任,“我必須要以更好的狀態跟前輩們同場競技,共同開啟《嘩變》這艘船,向他們學習,要跟上他們的步伐,”
“我們都希望能夠用最好的狀態把演出演好,讓任鳴院長的在天之靈能夠看到大家對戲劇的敬畏和對他的告慰”,馮遠征代表《嘩變》劇組表示,演員們將以最好的狀態迎接即將到來的演出。
本劇將演出至7月12日。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