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區幸世英:二十八載碑林情 悠悠文化傳承夢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16 16:49:13 編輯:李柯佑

去年8月,遠在大洋彼岸的第十屆溫哥華華語電影節上,一部以“璧山九旬老人的碑林夢”為主題的紀錄片《碑林夢》,從世界各地多部紀錄片中脫穎而出,技驚四座。他不僅在電影節開幕式展映,還斬獲了“最佳紀錄片剪輯獎”。該紀錄片的主角,就是重慶市璧山區八塘小學退休教師幸世英。

2021年8月幸世英在八塘鎮工作室雕刻石碑

老驥伏櫪心  立碑古泉畔

今年93歲高齡的幸世英,從小就酷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1991年,幸世英從學校退休後,本想從此頤養天年,還特意去買上了全套釣魚的行頭,準備享受“一自湖中上釣磯,一竿一笠一蓑衣”的晚年生活。

但沒多久,幸世英就閒不住了,覺得自己還是該再發揮發揮餘熱,幹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於是辦起了學習班,為鎮上的孩子們指導書法。同時,出於對八塘小學的特殊情感,他還應邀擔任學校的書法指導老師,不時到學校教授孩子們書法。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孩子們很快成長起來。1995年,他培訓的學生在全國少年書法繪畫攝影賽中8人獲書法3等獎,5人獲書法優秀獎。同年舉行的“雙龍杯”全國少年兒童書畫賽上,又有2人獲銀獎、3人獲銅獎、6人獲優秀獎。

學生們在全國大賽中取得的好成績,讓幸世英老懷大慰。於是他徵求獲獎學生及其家長的意見,由學生家長出資購買石碑,自己親手操刀,將5名學生的“飲水思源”、“古道清泉”等7幅書法作品鐫刻其上,並安放在青雲古道上的古泉“一碗水”旁,從而激勵學生在書畫之路上更上層樓。

立碑於此並非幸世英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青雲山上的青雲古道,古時是連接璧山到合川的重要驛道,且附近村落中,巴渝古文化遺跡豐富;而“一碗水”則是遠近聞名的古泉,因岩有石縫,縫出清泉,泉流不息,擊石成碗而得名。

“清泉雖冽,僅可止渴,品味文化,方能潤心。”幸世英早就想借此地優美的環境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做做文章,在泉口立碑正是在這方面的一種嘗試。

2022年8月幸世英在青雲碑林為遊客作導遊,同大家講解交流碑林的前世今生

三載宿山林  孤身豎碑林

1997年,幸世英加入璧山金劍山詩書畫社後,多次邀請社友們來此遊玩,社友們對幸世英的做法給予一致贊同。有社友提議,何不擴大規模,在此設立碑林,讓路人在此取水的同時,充分享受文化的魅力。

這一提議讓幸世英如同醍醐灌頂,頓感找到了下半輩子奮鬥的方向。然而這條漫漫碑林路一開始就滿布荊棘。

籌款難!一塊碑從選材到人工費用,根據碑的大小,需要幾百至上千元的費用,對於一個退休教師來説,根本無法支撐起碑林的建設開銷,只能靠籌款。而當時由於附近群眾的不理解,他雖每日風雨兼程,四處奔走籌款,仍時常接連無功而返,還數次受人奚落。但他從未生氣和懈怠:“大家的不理解,正是反映出一種文化的缺失,因此對於碑林的建設,更覺必要。”

建設難!由於附近坡面的石質疏鬆,幾乎所有的碑文都是刻好後用水泥等材料進行固定的,在尚未幹透時很容易被破壞。一旦有新的石碑開建,幸世英總是要守到天黑才下山回家。而2005年一次意外導致3塊石碑夜間被破壞後,心痛不已的幸世英,在山上搭了一個小窩棚,晚上也守在了山上。當時附近沒有住戶,每到夜間,寂靜得可怕。幸世英這樣一位時已70多歲的老人,獨自守在此處,其艱辛可想而知,其決心也可見一斑。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3年。

回憶起這段日子,幸世英言道:“夜闌人靜,寒風刺骨。也正是這種空曠無人的靜寂,讓我可以更清晰地思索碑林的下一步建設。”

2022年3月幸世英在青雲村村辦公室閱讀日報

青雲鐘靈秀  詩畫伴清泉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28年來,在幸世英砥礪前行的深深足跡裏,青雲碑林從無到有,從零星散碑到700余塊碑文蜿蜒矗立於古道旁。

徜徉其中,毛主席的《沁園春.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徐悲鴻的《奔馬圖》、孟子的語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躍然其上。碑文字體,囊括行、楷、隸、草、篆,執筆者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兒,有本地文友,也有外省騷客。同時,碑林還是一部生動的中國的現代史,神州升天、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近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記錄其中。還有《中華抗震詩賦》、《勿忘國恥》、《福娃圖》......整個碑林可謂是百花齊放、雅俗共賞。

在幸世英看來,這裡的每一塊碑,都如同他的孩子一般。雖已年過九旬,開始有些步履蹣跚無法步行上山,但他仍時常乘車上去,用隨身攜帶的抹布,滿懷慈愛細細地為石碑拭去塵土。

清泉、秀山、古道、碑林,這些浸潤著古典詩畫意境的元素匯聚於此,共同描繪出一副青雲鐘靈秀,詩畫伴清泉的美麗畫卷。

2022年5月幸世英在一品社區農家書屋學習

海外遠名揚  薪火永相傳

青雲碑林而今已是璧山區內文人騷客的必到之地,並在此留下了《青雲碑林賦》、《青雲讚》等不少佳作,不少外地遊客甚至外國友人也慕名而來。

2022年5月,這裡迎來了兩位特殊的遊客。在2022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活動中,西南大學公共行政專業的牙買加籍留學生Brown Kemar、2021級電影研究生逯天榮來到璧山區八塘鎮,立刻就被青雲碑林迷住了。

兩人當即決定,用鏡頭講述幸世英與青雲碑林的不解之緣,最終創作出紀錄片《碑林夢》。

《碑林夢》在溫哥華華語電影節開幕式上展映後,好評如潮。“中國文化,令人驚嘆!”“90歲的中國老人和他那值得尊敬的偉大夢想,太棒了!”正因如此,該片贏得了“最佳紀錄片剪輯獎”。

得知《碑林夢》獲獎的消息後,幸世英只是很淡然地説:“當年我教孩子們書法不是説想要培養多少書法家,只是想把書法藝術傳承下去。這20多年來我打造青雲碑林也不是為了出名,只是想喚起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致,讓我們民族的文化花朵長久盛開下去。”

幸世英對書法的情懷,對“碑林夢”的執念,深深感染著他所服務的八塘鎮小學的師生們,現在他們正沿著幸世英指引的方向努力,讓“碑林夢”延續下去。

現在,手不太聽使喚了,腿腳也不太靈光的幸世英,更多的時候是在家中創作詩詞,到農家書屋中講述碑林的故事,到學校看看孩子們的書法,尋覓著更多的年輕人來讓碑林繼續生長下去:“我留下了現在的碑林,相信年輕人能把這筆文化財産一代一代傳下去,以後的碑林會更好!”

正如《碑林夢》中所講述:幸老師只是一個普通人,一生勤勤懇懇,認真好學,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執著”與“韌性”,見證與記錄著時間,他的碑林夢是一個文化傳承之夢,更是對國家和人民美好的祝福!(劉暢   璧山區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