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中心在重慶加速崛起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8-30 09:28:25 編輯:李柯佑

消費金融公司整體業務規模全國第一;

小貸公司實收資本、貸款餘額全國第一;

金融租賃企業數量西部第一;

保險法人機構數量西部第一;

今年上半年新增境內上市企業數量西部第一;

外資銀行分行數量中西部並列第一;

小貸公司發展水準全國領先;

擁有全國最大的農商行;

……

在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征程中,重慶篳路藍縷,成效卓著。

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是中央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明確提出,支援重慶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進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中央有部署,重慶見行動。

近年來,重慶奮力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創新等重點任務,提升金融數字化、智慧化運作水準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全市金融業持續向上生長,拉動金融中心指數上升至全國第7位。西部金融中心,在巴山渝水間,正加速崛起。

把推進金融改革創新作為“動力引擎”

8月15日,農業銀行重慶大足支行通過線上渠道,為易貿供應鏈(重慶)有限公司成功辦理了一筆市場採購貿易出口收結匯。

這是重慶首筆市場採購貿易線上收匯和結匯業務。從提交資料起至完成收匯、結匯,僅用了3個小時,比之前在銀行網點辦理相關業務節省了整整一天時間。

此前,按照相關政策,重慶市場採購貿易企業辦理收匯、結匯,需去銀行網點。如今,通過政銀合力推動,銀行方面與市場方面採購貿易聯網資訊平臺完成了系統對接,打通了線上便利化收結匯渠道。市場採購貿易企業僅需通過“渝採通”跨境服務平臺綁定收款銀行賬戶,即可實現全流程線上辦理收匯、結匯業務。

作為重慶的數字金融創新成果之一,市場採購貿易線上收結匯業務的誕生,並非偶然。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重慶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必然要推動金融與現代化産業體系融合發展,努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如何才能幹好這件事?重慶把推進金融改革創新作為“動力引擎”。改革創新的著力點,是緩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痛點”“賭點”,尤其是中小微市場主體的融資難題。加快發展數字金融,創新普惠金融服務,勢在必行。

金融改革創新大幕,由此在重慶拉開。

在産業服務層面,“渝企金服”、“長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線上融資服務平臺、“信易貸·渝惠融”平臺、“渝普金鏈”等多個線上金融服務平臺陸續問世。它們利用大數據、智慧化等新技術,打造線上金融超市,讓中小微企業輕鬆對接銀行、挑選適合自己的信貸産品,便捷獲取普惠金融服務。

在金融機構層面,金融創新産品及服務層出不窮。工商銀行重慶市分行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出線上融資服務,緩解“三農”融資難題,僅今年以來,就運用農擔e貸、種植e貸向359戶涉農市場主體發放貸款1.73億元。中國銀行重慶市分行、建設銀行重慶市分行、重慶銀行等眾多銀行,也紛紛面向中小微企業推出線上信貸産品。今年7月11日,重慶首次發佈的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産品,就有140餘款之多。

線上下,重慶近年來陸續建設了“1+5+N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港灣”近500個。港灣依靠銀行網點與街道、社區等多方聯動,打通了普惠小微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截至2023年7月末,這些“港灣”已累計為14.5萬戶市場主體發放貸款超1200億元。

奮力前行,創新不止。這在綠色金融、科技型企業融資等重點領域,更是如此。

2022年8月,重慶成功獲批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目前,全市金融機構已陸續設立了20余個綠色金融專營部門或支行,創新推出了超300款綠色金融産品。金融支援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動力十足。

改革創新的成果,顯著提升了市場主體獲取金融服務的便利度和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同時,也提升了金融服務現代化産業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能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末,全市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5.8%,比上年同期高7.5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9.4%;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達4897億元,同比增長24.9%;涉農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1.2%;綠色貸款餘額、綠色債券餘額分別超6200億元、430億元,同比增長約31%、35%,是2019年初的3.5倍、3.2倍。

通過高水準開放提高金融業發展能級

7月18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區域合作論壇上,重慶市發展改革委、重慶市商務委、螞蟻集團、Proxtera、新加坡星熠數字銀行、建設銀行重慶市分行等,共同開啟“共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重慶跨境數字貿易發展戰略合作”。

同一天,重慶市商務委、螞蟻集團、Proxtera、星熠數字銀行、建設銀行重慶市分行等,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推動重慶跨境數字貿易發展。

頻繁開展的這些國際合作,共同見證了這樣一個事實:重慶,正在通過高水準開放,提高金融業的發展能級。

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給出的定位,西部金融中心未來將建成立足西部、面向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金融中心。根據這一定位,西部金融中心必須具備國際性,在國內外具備一定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重慶如何才能打好這張“國際牌”?突破口,在於以內陸金融開放創新,推動金融互聯互通。

在這方面,重慶底氣十足——其擁有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重慶自貿試驗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等多個開放平臺。

依託開放平臺,重慶金融開放闊步向前。

2023年4月21日,第五屆中新金融峰會期間,西部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聯合體(以下簡稱“金聯體”)在重慶正式成立。

金聯體由重慶地方法人銀行聯合政策性銀行、中外資商業銀行在渝機構共同發起組建,並組織通道沿線金融機構共同參與。

目前,金聯體正推動各成員機構依託境內外金融資源稟賦優勢,探索形成覆蓋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和國家全域的市場交易網路和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境貿易投資及産業發展。

回溯既往,重慶與全球金融互聯互通的精彩故事,屢屢上演。

2018年3月,中國銀行重慶市分行、新加坡星展銀行等多家境內外銀行機構,幫助砂之船集團成功在新加坡交易所發行REITs(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募集資金3.96億新幣。這是中西部地區首個跨境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項目,開闢了西部地區企業跨境股權融資新渠道。

今年3月,星展銀行、重慶銀行等多家境內外銀行再次聯動,幫助該項目實現23.4億元人民幣銀團貸款再融資,順利實現銀團貸款到期轉換。

2020年,重慶在全國首批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2022年6月初,此項試點升級——重慶全域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均可在不超過1000萬美元額度內自主借用外債。

2020年以來,重慶還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金融開放創新舉措——啟動企業外債管理改革創新試點,在中西部率先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對外投資試點、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等。

“近年來,重慶累計爭取國家支援政策142項,獲批外匯管理試點政策20多項、自貿金融試點49項,金融政策開放度領跑中西部。”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説,重慶的金融開放創新之舉涉及跨境投融資、跨境人民幣結算、外匯管理改革等多個領域。其中,不少做法走在了全國或中西部前列,為中西部企業注入了全球金融活水。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末,僅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就幫助重慶企業實現跨境融資超200億美元,帶動中西部10省區企業赴新加坡融資65億美元;2023年上半年,全市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金額合計1363.7億元,結算量居中西部前列。其中,重慶與東盟、新加坡、俄羅斯等“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國家和區域發生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金額分別同比增長37.2%、50.5%、4.6倍。

5年內將基本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在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和金融開放的同時,近年來,重慶還在發展壯大金融機構體系、推動企業上市、優化金融生態和防控金融風險等方面持續發力。

這一切努力,拉動全市金融業綜合力不斷“進階”,金融中心指數上升至全國第7位。

先來看金融機構體系建設。金融機構整體實力是衡量金融中心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重慶建設西部金融中心,要打造實力強大的金融機構體系。

朝著這一目標,近年來,重慶從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和培育發展本土金融機構兩方面發力,碩果纍纍。

7月下旬,人民銀行發佈《2023年二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重慶小額貸款公司實收資本約為1189.56億元、貸款餘額為1588.74億元,均在全國31個省份中排名第一,在全國的佔比分別達到約16%和約19%。

同時,重慶還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貸款餘額在千億元以上的省份之一;全國註冊資本超過50億元的12家小貸公司中,有7家在重慶。

這並非重慶小貸行業首次拿下全國第一。人民銀行公開數據表明,重慶小貸公司的資本和業務規模已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優勢。

這樣的第一,重慶還有很多。

2022年8月25日,南洋商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重慶分行在江北嘴揭牌開業,開啟了其在重慶的戰略佈局。自此,在渝外資銀行分行數量達16家,躍居中西部並列第一。

2021年2月,重慶銀行在上交所上市,成為西部地區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自此,全市“A+H”股上市銀行達到2家,數量為西部省份第一。

2020年6月,隨著註冊資本超過100億元的中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在渝中區開門迎客,重慶金融租賃企業數量達到4家,位居西部省份第一。當月,由重慶農商行全資設立的渝農商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江北嘴成立,成為全國首家農商行理財公司、西部首家銀行理財公司。

目前,重慶還擁有全國最大的農商行——重慶農商行;擁有保險法人機構5家,數量為西部第一;擁有3家消費金融公司,整體業務規模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重慶金融機構還具有數量多、門類齊全的優勢。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共有“銀證保”金融機構475家、地方金融組織600余家、私募投資基金800余家,實現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和消費金融等20余類金融機構牌照全覆蓋。

一個個“第一”,一組組數據,令人振奮——不斷壯大的重慶金融機構體系,正在為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企業上市“加速跑”,是又一股動能。今年以來,重慶搶抓我國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帶來的歷史機遇,著力實施企業上市“千里馬”行動,成效顯著:上半年,全市新增6家境內上市企業,數量創下歷史新高;新上市企業首發融資金額大幅提升——總額達93.46億元,同比增長4.7倍;全國排名第七,同比提升11個位次。

不僅如此,目前重慶還有大量上市“後備軍”和多家正在“衝刺”上市的企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級擬上市企業後備庫入庫企業64家,新增排隊在審企業5家、輔導備案企業5家。截至2023年8月29日,市級擬上市企業後備庫企業已超過640家;全市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96家,共有過會待發和排隊在審企業10家,輔導備案企業21家。

上市企業數量及其融資規模,是衡量資本市場活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重慶企業上市跑出“加速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重慶資本市場越來越有活力。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全市金融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重慶將如期在2027年基本建成西部金融中心。”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説。

乘風破浪,成就萬里之望。西部金融中心,未來可期!(本報記者 黃光紅 實習生 彭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