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流轉,節氣更替,飽經滄桑的石窟寺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8月19日,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可謂恰逢其時,國內外院士、專家、學者齊聚重慶市大足區,共同探索文化遺産保護的科學路徑。
石窟難以永存,“氣候變化與文物保護緊密相關,對文物遺産保護提出了新挑戰。在工作中,要常態化開展預防保護,堅持‘想’與‘行’並重,整體協同推進大足石刻保護。”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館員黎方銀説,氣候變化背景下,要深度關切遺産保護的全球性議題,保護石窟寺,不僅看重物質形態的保存,更是歷史資訊的延續。
加強石窟寺保護,要善用科技的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副主席,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何滿潮在其發表的報告裏提出,滑坡災害牛頓力監控、圓覺洞石窟頂板三心拱加固技術、地下工程大變形控制等系列技術,為文物保護和多領域革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文物特性呼喚技術創新,要發揮文物歷史承載者和傳播者的作用,就要深化數字技術應用,立足傳承與保護工作實際,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産傳承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要地方政府、各行業、各專業共同參與,形成一股社會合力,提高大家保護文化遺産的意識,增強遺産保護能力。”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表示,在石窟寺世界遺産保護管理的完善工作上,他希望各位專家學者提供“金點子”,為擦亮石窟寺這張文化遺産“金名片”貢獻一份力量。
首屆石窟寺國際論壇落地大足“不一般”,正如大足區委副書記羅曉春所説,這次論壇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是一次文明的盛典,更是落實“兩個結合”的生動載體,大足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物華天寶,擁有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
“我們想通過大足人民的真誠的微笑和熱情的服務,為世界石窟寺保護提供中國方案,貢獻大足力量。”未來,大足人會以更自信有序的姿態、更精準細緻的狀態、更溫馨周道的心態開新局迎挑戰。
據悉,本次論壇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政府承辦,大足石刻研究院執行。(李夢婷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