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汽車産業協同奔向萬億級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6-12 10:20:16 編輯:珍珍

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機器人有序協作,鐳射焊接高速運轉。工廠內各車間生産線一派繁忙。記者劉旖旎攝視覺重慶

領克汽車成都工廠焊裝車間,工人正在鑿檢工位對焊點進行高效檢測。記者張錦輝攝/視覺重慶

成都龍泉驛經開區,華川電裝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在生産線上忙碌。記者齊嵐森攝/視覺重慶

産業名片>>>

2022年,川渝兩地汽車産量合計318萬輛(四川109萬輛,重慶209萬輛),全國佔比12%。

已聚集長安、賽力斯、長城等45家整車廠和1600多家配套商,傳統燃油車的本地化配套能力較強,全域配套率超過80%。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智慧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有一定基礎,配套率接近40%。

兩地正爭取在攜手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上實現更大突破,共建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萬億級産業集群。

凱迪拉克甩賣,沃爾沃打折,雪鐵龍降價,奧迪促銷……今年初,一場前所未有的“降價潮”席捲中國車市,40多家車企陷入“價格血戰”。

3月,長安汽車僅以微弱的優惠幅度,就拿下了當月自主品牌銷冠,而賽力斯、睿藍等品牌均穩中有進。

風景這邊獨好,憑什麼?

答案是,憑藉川渝強大的産業鏈、供應鏈和物流鏈。45家整車企業、1600多家配套商,構建起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産業集群,全域自主配套率超過80%,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

協同研發

互派人員進駐已成常態

“可不可以幫我們墊付新車模具的開發費用?”

2019年6月的一天,成都航太模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毅學接到長安汽車的請求。

按照行規,模具開發費用是需要整車廠提前支付給模具廠的。模具廠墊付這筆費用,在行業內聞所未聞。

不過,面對這樣一個“不情之請”,鄧毅學卻一口答應了。他們馬上墊付費用,投入研發,長安新車很快上市,並創下了連續5個月銷量過萬的佳績。

此後,這家配套企業不但收到了墊付費用,作為回報,還從長安汽車拿到更多配套份額,賺得“盆滿缽滿”。

“作為川渝汽車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我們與長安汽車利益高度綁定,可以説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協同研發上,長安有啥要求,我們都會毫不遲疑地緊密配合。”5月8日,回憶起當初墊資的情形,鄧毅學這樣説道。

這樣的協作,雙方已經開展多次,先後開發出塑膠尾門、碳纖維內外飾等多個産品。

四川車企給重慶車企墊資研發,而重慶車企給四川車企墊資的故事,也屢屢上演。

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國內很多整車廠都因資金週轉壓力,延遲給配套商打款,長安汽車卻多次給四川建安工業等配套商提前打款,為他們恢復上游採購和正常生産提供“火力”,熬過了那段最困難的時日。

協同創新,求取共贏。嘗到了甜頭,長安汽車在川渝協作方面進一步“加碼”。

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青山工業)總經理助理王海兵,是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的“常客”。

“在研發的全部環節,我們可以説是全程參與,深度協同。”王海兵介紹,以聯合開發智慧驅動系統為例,在産品設計階段,青山工業派團隊進駐長安汽車,完成産品策劃、定義、論證;而到樣機試製、工程化開發階段,換長安汽車派團隊常駐青山工業。

“這種模式,不但讓我們單款車型開發週期縮短兩個月以上,而且産品品質一致性和設計理念的實現度也更好。”長安汽車採購中心副總經理高麗蓉告訴記者,如今,長安汽車已與數十家合作夥伴建立起研發協同關係,互派人員進駐對方企業已成常態。

協同“智”造

工廠“黑燈瞎火”照樣生産

車間燈火通明,産線上工人一字排開、各司其職,這是整車生産的常見場景。

不過,5月8日,記者在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情形:微弱的燈光下,車間沒有一個人,幾百支機械臂上下左右舞動,焊接火花時而飛濺。

這是一座按照德國工業4.0標準打造的智慧工廠,由於高度自動化的産線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工廠可關掉大部分照明燈進行生産,因此,它又被稱為“黑燈工廠”。

高效率的“黑燈工廠”,每兩分鐘就能下線一台汽車,而在川渝汽車業界,這樣的智慧化生産,並不鮮見。

“川渝一同調研了國際國內多個汽車産業集聚地後發現,智慧化生産既能大幅提升效率,又能有效降低次品率。經過數次研討,我們達成共識:兩地只有通過上下游協同智慧化,才能提升川渝汽車整體競爭力。”重慶市經信委汽車處副處長王昭傑説。

連日來,記者在川渝兩地汽車産業界的走訪調研,證實了王昭傑的判斷。

在位於成都龍泉驛的神龍公司成都工廠,記者看到,全封閉的車間裏,AGV自動化小車來回穿梭,在國內首創的六面體轉臺、底盤與車身自動合裝等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加持下,一輛輛嶄新的汽車接連下線。

在四川飛辰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新引進的16台關節式和桁架式工業機器人已經投用,以前5個人一天只能生産1800套汽車零部件。智慧化改造後,兩名工人一天就可以生産近3000套,效率提升了幾倍。

在成都巴莫科技有限公司,生産線採用了智慧化大型裝備,自主開發的智慧製造系統,並依託三維倣真模型,解決了高端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大型設備實時監控問題。

和四川一樣,重慶車企也在通過建設數字車間、智慧工廠,極力提升智慧製造水準。

重慶大明汽車電器有限公司對生産線連續實施了5次智慧化技術改造。如今,過去生産線上100個人一天做的活兒,現在10個人操作智慧化生産線就能完成,品質也更加穩定。

在重慶平偉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動鐳射淬火代替了常規淬火,效率提升了25%,還減少了5個重復性高、危險性大的崗位。

在長城汽車永川基地,智慧化生産線將汽車生産組裝週期縮短至兩分鐘。據悉,這家企業還將投入18億元進行“生産效率提升技改”,將整車製造效率再提升20%。

王昭傑表示,為協同降本增效,目前,川渝兩地汽車産業鏈上的一級配套商智慧化改造率已超過90%,同時,部分二級配套商也不同程度開展了智慧化改造。

協同物流

“軟硬大招”提高配送效率

4月15日淩晨,一輛專門運送轎車的大挂車,在成都金牛區一家4S店卸貨後,又趕往成都龍泉驛,滿載了一車一汽大眾轎車後,朝重慶方向奔去。

這輛大挂車是長安汽車專用運輸車。多年來,其從重慶出發,向包括成都在內的全國各地運送長安汽車,回程均只能返空——在汽車行業,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是,各家車企都有自己的運輸隊,“肥水不流外人田”,“越界”運輸其他車企的車,幾乎不可能。

這次,長安汽車的運輸車,為何能去運成都産的一汽大眾汽車呢?

原來,為協同推動汽車産業降本增效,川渝兩地聯合開展了整車物流對流業務。簡言之,就是兩地車企的運輸隊,在返程時附帶運輸對方的汽車。

長安民生物流整車事業部副總經理蔣東良算過一筆賬,開展上述整車物流對流業務以來,他們與一汽物流成都公司月均發車量已經超過3000輛,運輸成本降低10%,等待裝配時間縮短40%。

汽車産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成本管控能力,可以説決定生死。川渝經過多次協同調研後發現,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一度是拖累兩地車企降本增效的最大掣肘。為此,兩地聯手,推出了降低物流成本的一系列舉措。

和整車物流相比,零部件物流更加複雜。畢竟,屬於離散製造的汽車産業,只要有一個零部件沒到位,整個生産就會“停擺”。

“零部件的物流,關鍵在於控制好配送時間,為此,必須要卡點,想辦法提高零部件配送效率。”蔣東良介紹。

為協同提高零部件配送效率,川渝車企可謂高招頻出。以長安民生物流為例,他們同時放了“硬”“軟”兩個“大招”。

“硬招”,是建設智慧無人倉。在長安民生物流建設的智慧無人倉內,記者看到,倉儲搬運機器人正進行零件搬運,並使用視頻掃描技術對零部件進行清點。如需要將零部件運送至主機廠,則首先通過AGV機器人快速找到並配齊所需零部件,再運送至主機廠生産線旁,相較人工尋件,時間縮短了一半。

“軟招”,即採用迴圈取貨運輸模式。長安民生物流將200多家供應商串聯起來,推行了迴圈取貨運輸模式。簡單地説,就是一輛卡車按照既定的路線和時間,依次到不同的供應商處收取貨物,同時卸下上一次收走貨物的空容器,並最終將所有貨物送到汽車整車生産商倉庫或生産線上。

經測算,通過迴圈取貨運輸模式的應用,物流成本可降低3%-5%,車輛裝載率提升4%-8%,交付時效性提升至100%。

“軟硬”兼施,協同降低物流成本,效果可期。

“就算1家企業推出1項舉措,讓1個零部件成本降低1分錢,生産效率提高1分鐘,那麼川渝地區45家汽車整車企業,1600家汽車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一起協同降下來的成本,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高麗蓉説。

協同轉型

企業“自斷財路”做配套

龍泉山下,平疇萬里,一個個豆腐塊式的廠區,鱗次櫛比。

這裡,是川渝著名的汽車産業集聚地——成都龍泉驛經開區。經過多年招商引資,這裡已經匯聚了數百家汽車整車和配套企業,工業用地日漸稀缺。

不過,4月28日,記者在華川電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川電裝)看到,這家汽車配套企業靠近門口的位置,竟然有一大塊剛剛拆出來的空地。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從這塊地上拆下來的汽車啟動電機生産線,一度日進鬥金。

華川電裝是國內知名的汽車啟動電機生産商,多年來不僅為某國際巨頭代工,還和川渝多家車企有深度合作。其在長安汽車的雨刮總成配套份額,如今已達97%。

最近,因為産業佈局調整,華川電裝代工的這家國際巨頭準備退出內地市場,其可觀的市場份額,自然交給了華川電裝。對後者而言,真可謂“躺賺”。

在這種情況下,拆除産線,自斷財路,華川電裝到底要幹啥?

“川渝協作是一盤大棋,要從長計議,有舍才有得。今年內,我們將在這裡開工新能源車驅動電機産線,為川渝汽車産業向智慧網聯新能源轉型,鍛造配套能力。”華川電裝董事長耿輝雄表示。

正如耿輝雄所言,一個悄然來臨的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時代,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倒逼中國傳統汽車産業轉型。

數據顯示,燃油車銷量已連續五年遞減,市場縮小了三分之一;而新能源車則越來越火,滲透率加速攀升,在2022年達到27.6%,較2021年提升12.6個百分點,今年3月更是提升到了史無前例的34.2%。

維繫只有燃油車使用的啟動電機産能,短期有收益,但好景不會太長,搶抓川渝汽車産業協同轉型的契機,生産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三電”之一的驅動電機,才是大勢所趨。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華川電裝毅然決然拆除啟動電機産線,開工驅動電機項目。華川電裝的驅動電機産線年內就將投産,年産量可達20萬台,並將首先供給川渝車企。

在存量的傳統車企轉型升級的同時,川渝兩地還通過招商引資,以增量擴充,加快提升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能。

在智慧網聯方面,最新的消息是,位於成都高新區的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嵌入式作業系統。

這套作業系統相容性優異,不僅適配國外品牌的晶片,還相容龍芯、聯發科、飛騰等國産主流晶片,為川渝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解決“卡脖子”難題。

在新能源方面,四川引進寧德時代,在宜賓三江新區建設四川時代動力電池工廠。與之形成呼應的是,兩江新區魚復新城與三江新區達成合作,共建汽車零部件協同配套基地,將兩江新區魚復新城的9家汽配企業,落地到三江新區建廠。

同時,兩地還紛紛加強對“三電”配套頭部企業的引進。例如,國內最大的固態電池生産基地——贛鋒鋰業固態電池生産基地剛剛在重慶兩江新區投建,成都就落戶了清陶能源動力固態電池儲能産業基地,“配合”得“天衣無縫”。

記者手記>>>

邁向萬億級還有幾道坎

川渝汽車産業攜手邁向萬億級,不會一帆風順,途中的坡坡坎坎,仍有不少。

首先,川渝兩地汽車合計産量目前在全國的佔比並不靠前,部分整車企業目前發展還面臨困難,個別新能源整車産品規模偏小。

其次,川渝汽車晶片和軟體配套能力也存在短板,兩地功能晶片、功率晶片等汽車晶片的供應能力較差,控制軟體、應用軟體等汽車軟體的開發機構較為缺乏。

此外,川渝跨行業跨區域協同仍需加強,兩地的電子資訊等優勢行業與汽車的跨行業融合還未形成規模。

有挑戰,當然也有機遇。川渝汽車産業的互補性,決定了協同發展的必要性,也展現出了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前景。

從兩地資源、稟賦和能力來看,重慶整車品牌眾多,且整車製造業基礎實力雄厚,並擁有包括發動機、變速器等各類總成在內的完整供應體系,不過,在基礎材料、汽車軟體等方面儲備不足。

反觀四川,恰好在新材料、動力電池、電子資訊和軟體産業領域的優勢突出,尤其在智慧網聯汽車檢驗檢測平臺、資訊安全等技術領域有較大優勢,同時還具備高校、科研院所等豐富的智力和科技資源。

面向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我們希望,川渝兩地努力形成互補和錯位態勢,充分調動差異性資源,建立産業優勢,擰成一股繩,發揮“1+1>2”的協同發展效能,在共建萬億級産業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記者 陳鈞 吳剛 白麟 兩江新區融媒體中心 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