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提速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6-05 11:26:46 編輯:李柯佑

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其關鍵鋁合金材料來自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西南鋁);

5月28日,國産大飛機C919完成首次商業飛行,其“身體”50%以上的鋁材來自西南鋁;

5月23日,波音公司也與西南鋁簽署協議,波音787機型的鋁材鍛件産品將由後者提供;

……

連日來,西南鋁接連“出圈”,展現出“重慶造”的“硬核實力”。有著近60年曆史的西南鋁,也是重慶製造業發展的寫照。

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重慶曆來是製造重鎮。截至2022年底,重慶製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276億元,完成規模工業營業收入2.82萬億元。

當前,奮進新時代新征程的重慶,正提速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為新重慶建設貢獻更多産業力量。

産業結構升級

帶來澎湃發展動力

産量同比增長27.9%,産值同比增長52%,銷量同比增長26%,出口額同比增長116.5%……這是今年一季度,“重慶造”新能源汽車交出的優異“成績單”。

汽車,是重慶重要的支柱産業。

從20世紀50年代,重慶就開始汽車製造業的發展。從微車到轎車,從乘用車到商用車,如今的重慶已建立起了國內最完備的車型體系,産銷量均排名全國前列。

然而,重慶並沒有滿足於此,而是瞄準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賽道”,加快産業結構升級。

2022年8月,重慶提出建設“萬億級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並持續圍繞新能源汽車産業“做大增量、做優存量、做優生態”下功夫。

目前,全市已集聚16家智慧網聯新能源整車生産企業,2022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36.5萬輛,同比增長140%,汽車出口額同比增長近90%。新能源汽車,已成為重慶汽車産業創造增量的“絕對主力”。

“要想持續帶來澎湃的發展動力,必須緊密關注産業動向,及時進行結構升級。”市經信委負責人稱。

重慶的另一支柱産業,電子資訊産業正是如此。

截至2022年底,重慶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生産規模最大的筆電基地,形成配套企業上千家。其中,作為全市電子資訊産業“主戰場”的西永微電園年産智慧終端1億台件以上,每秒生産電腦2.8台,實現了全球三成的筆電都是“重慶造”。

在抓好“硬體”轉型升級的同時,重慶還在緊鑼密鼓地推動“軟體”發展壯大。

2022年7月,重慶啟動軟體和資訊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新增軟體企業上萬家,新增從業人員20萬人,軟體業務總規模達到5000億元,行業發展整體水準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前不久,工信部發佈運作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4月,重慶軟體産業實現軟體業務收入806.5億元,同比增長16.5%,新增軟體企業1500余家,新增從業人員2萬餘人,累計達到28萬餘人。

“今年以來,我市軟體産業發展可圈可點。”市經信委軟體處負責人介紹,今年有7款“重慶造”産品及項目入選工信部優秀工業軟體産品、工業網際網路App優秀解決方案,全市簽約引入禾賽科技等軟體項目169個,落地騰訊西南總部二期等項目61個,合同投資額超過500億元。

除了傳統優勢産業結構升級,重慶還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重慶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已從2017年的17.3%提升至31.1%。

重慶的“大手筆”還不止於此。

為了給先進製造業發展提供資金助力,今年5月,總規模達2000億元的重慶産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以充分發揮基金放大資本和撬動産業作用,助力重慶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

數智化創新

帶動發展質效提升

5月31日,沙坪壩井口工業園。

一家裝備製造企業車間裏,一批剛下線的齒輪零部件正依次走過密封、貼簽、封箱等流程。與以往不同,這些流程已實現全程自動化,現場只有幾名工人不時查看機械儀錶上的數據,偶爾進行簡單的按鍵操作。

這是重慶旺成科技公司的生産場景。這樣的變化,源於該企業對工廠實施的智慧化改造。

從製造到“智造”,是重慶製造業正在進行的一次最深刻的變革。

2018年,重慶啟動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拉開了重慶製造業向智慧化轉型的大幕,一大批“數字車間”“數字工廠”相繼問世。

5月26日,市經信委發佈了2023年度重慶市智慧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名單,上榜的智慧工廠多達17個,數字化車間224個。

“從2018年以來,這已經是重慶第6次發佈智慧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名單。”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評選的企業入選數量創下新高,表明近年來重慶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已“漸入佳境”。

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重慶已累計實施5578個智慧化改造項目,建成127家智慧工廠、734個數字化車間。

大屏實時顯示各項數據,讓整個生産過程清晰可見;通過協同原物料供應、倉儲物流等環節聯動,由“車間大腦”自主決策時序、産品數量……如今,這樣的智慧生産場景在重慶製造企業領域已是常態。

在兩江新區,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工廠,個性化定制整車顏色的生産噴塗系統,切換時間僅需15秒;

在梁平,一家管道生産企業智慧工廠的自動化生産線繁忙而安靜,整個過程幾乎無人介入,只需一台電腦即可操控;

在璧山,通過實施“一企一策”定制技改轉型方案,帶動了當地汽摩、電子、裝備等傳統優勢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邁進;

……

通過大數據智慧化牽引産業轉型,一些傳統製造企業實現了“華麗轉身”。

如重慶建工投資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旗下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主要生産預拌混凝土,是典型的傳統製造企業。近年來,該企業瞄準市場需求,通過智慧化轉型,“變身”網路平臺服務供應商,推出的“公魚互聯雲平臺”已為國內上千家混凝土産業鏈企業提供服務。

與此同時,廣域銘島、海爾卡奧斯、樹根等一批工業網際網路頭部企業,也紛紛進駐重慶,加速了重慶製造業智慧化進程。

這些項目建成後,生産效率平均提升近6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1.5%、産品不良率平均降低40.7%,帶動規模工業全員勞動生産率由2017年的32.5萬元/人提高至45.8萬元/人,全市製造業發展質效進一步提升。

川渝協同

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分析、編碼、測試……

6月1日,位於成都高新區的成都四方偉業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澤鴻忙著與重慶分公司負責人電話溝通。

“我們正在推動重慶分公司擴大規模,今後成都和重慶兩邊的公司將形成一體化發展,優勢互補。”徐澤鴻説,四方偉業重慶分公司在重慶兩江新區落戶,得益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近年來在成渝地區先後參與了多個政府及企業項目。

徐澤鴻的工作狀態,目前在川渝兩地很有代表性。

今年,重慶提出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亦明確提出“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的發展目標。

於是川渝攜手發展先進製造業,成了當前的“重頭戲”。

市經信委主任藍慶華表示,圍繞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這一目標,川渝將共同培養壯大優勢産業。截至目前,雙方已相繼出臺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等産業協同發展方案。

“推動川渝汽車産業深度耦合,是建設汽車産業集群的主要內容。”市經信委汽車處負責人介紹,兩地經信部門通過整合所有汽車産業支援政策,比如,重慶正加快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四川方面則積極佈局鋰電産業,以此實現兩地汽車産業發展資源全面對接。

電子資訊是川渝兩地共有的優勢産業,同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市經信委電子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通過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強配套,重慶通過補鏈、建鏈、強鏈,兩地電子産業生態圈均已成型——包括英特爾、京東方、惠科等電子資訊龍頭企業紛紛佈局川渝,雙方電子資訊産業鏈供應鏈互補有力。2022年,成渝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集群成功入圍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在汽車、電子之後,裝備製造業是川渝兩地有基礎、有潛力,可以釋放“1+1>2”能量的又一個産業領域。

“川渝共建裝備製造産業集群,重在産業鏈融合。”市經信委裝備處負責人表示,川渝已經形成在裝備製造細分領域各有所長的産業體系,兩地裝備製造産業關聯程度高、互補性強,已具備實現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

食品、輕工等特色消費品,則是川渝兩地共建的又一個製造業産業重點。

由於歷史淵源和發源地相近,川渝特色消費品産業優勢有不少相同之處,比如兩地調味品、休閒食品等均享譽全國,同時在細分領域又“各擅勝場”。以川渝特色調味品産業為例,當前兩地都提出將通過形成原料綠色化、風味特色化、生産標準化的供給體系,建成“成渝麻辣經濟走廊”。

“川渝兩地就是要做強規模,做大總量,實現産業提質。”市經信委消費品處負責人表示,在當前及今後,川渝兩地將通過共同提升特色消費品工業供給體系品質,實現協同發展。(曾立 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