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讓散落鄉野的文物真正“活起來”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3-23 16:43:10 編輯:李柯佑

三月的雨後,空氣裏瀰漫著泥土的清新以及芳草的味道。

順著大足區中敖鎮峰山村鄉村旅遊導覽牌的指引,于靜謐清幽的竹林間,走過一段蜿蜒青石板路,這裡“藏匿”著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峰山寺摩崖造像。

峰山寺摩崖造像始鑿于南宋,通編13號,存像50余身,分佈于高7米、寬40米的崖壁上。青石路面雨漬未幹,檐廊覆蓋的石刻造像保護區域卻保持著通透、幹爽。這得益於大足石刻研究院啟動的中小石窟保護建設項目。

image.png

中小石窟亟待保護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所有石刻造像的總稱,除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等“七山”石窟外,還有68處市、區級中小石窟。

這些中小型石窟營建上起自唐代,下訖于清代,跨時千餘年,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真實反映了川渝地區唐宋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情形,為研究各時期的宗教、藝術、建築、服飾、民俗、哲學思想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但受各種條件影響,總體保護狀況較差。

近年來,中小石窟的保護狀況備受關注。2001—2019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維修了68處中小石窟中的13處石窟保護建築,加固了3處石窟岩體,但仍有大量石窟造像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常年的風吹日曬,産生了岩體開裂鬆動、滲水、苔蘚、彩繪剝落、風化剝蝕等病害,加速了造像破壞,危及造像本體安全。

全國率先啟動專項保護

“安全形勢嚴峻!”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蔣思維警告説,68處中,有31處缺少電源、50處缺少完整的安防監控設施,不利於開展造像的安全監測和考古研究等保護工作。

為了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闡釋傳承工作,探索中小石窟保護新模式,更好地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按照“保護棚建設特色化、安防監控集中化、價值闡釋規範化、開放利用便民化、創新建設鄉村遺産公園”的總體目標,2021年,大足區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了中小石窟保護設施建設項目。

項目從長效機制、本體保護、安全防範、環境整治、設施配套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中小石窟文物保護管理現狀,總建設面積約4萬平方米。

項目範圍包括中小石窟69處,其中大足6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潼南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項目計劃分三期實施完成,第一期21處、第二期25處、第三期23處,工程經費總估算約4943萬元。截至目前,第一期21處已完工14處、在建4處、待建3處,一期工程預計今年7月全面完成。

蔣思維表示,大足石刻研究院以往主要聚焦在大型石窟的保護上,但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和投入不斷加大,以及文物保護隊伍的壯大,中小石窟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中小石窟的保護和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image.png

給山野間的寶貝一個“家”

大足68處中小石窟分散在18個鎮街的山野中,管理難度極大。以中敖鎮峰山寺摩崖造像為例,過去,這裡保護建築檁條斷裂、屋面滲水,周邊環境雜亂,外界幾乎無人知曉還有這麼一處精美的石刻造像。

彭秀榮是重慶石柱人,兩年前,嫁到了大足區中敖鎮峰山村。她説,小時侯就在書上見過大足石刻,很喜歡,和丈夫戀愛時,她曾去過寶頂山、北山參觀過石刻,感覺非常震撼。

彭秀榮的家離峰山寺步行只要20多分鐘,喜歡石刻的她,一有空就會去逛逛,“和寶頂山、北山不同,這裡設施簡陋,崖壁還滲水,遊客來了,連石刻造像雕鑿的年代都不清楚。”彭秀榮遺憾地説。

2021年7月,中小石窟保護設施建設項目開工實施第一期5處試點,峰山寺位列其中。

工程實施以後,新建的保護建築外觀古樸莊重、與石刻區的環境相得益彰。同時還配套建設了人行步道、旅遊廁所、安防設施、價值闡釋牌等基礎設施,不僅讓石刻有了“新家”,更為當地村民提供了一處文化休閒空間,同時還吸引了不少周邊自駕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彭秀榮感慨地説:“如今的峰山寺,整潔清幽,好似一處修身養性之地。”

“我們不僅要讓石刻更加安全,還要讓大眾知曉石窟的內容。”大足石刻研究院規劃建設處副處長劉堅介紹,峰山寺摩崖造像共有造像10余龕,每一龕的前方都設置了文物簡介牌,以中英雙語的形式,介紹文物故事,這是之前沒有的。這既能讓當地居民更加了解石刻,也為專家研究石刻提供了便利。

助力鄉村振興

山野間的石窟有了人氣,鄉村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源動力。中敖鎮看準這一契機,借助峰山寺周邊蜿蜒起伏的山勢,山下湖光秀色的美景,大力發展柑橘、李子等特色産業。眼下,該鎮500畝李花迎春綻放,品石刻、賞春花、泛小舟,豐富的遊玩項目,足夠充實遊客們半日時光。

大足區中敖鎮黨委書記龔文川介紹,除了峰山寺,中敖鎮還有板昌溝、普聖廟、玉皇廟等多個中小石窟點,目前這些石窟群均已完成改造整治工作。“賞石刻、看美景”的鄉村旅遊環線也基本形成,去年開始,遊客數量明顯增多,根據最新數據統計,目前已超過10萬餘人。

隨著中小石窟保護建設項目的有序推進,結合各鎮街不同鄉村旅遊資源,在適宜的時間節點打卡各個石窟點,成了不少遊客開啟大足石刻深度遊的選擇。

鄰近中敖的高坪鎮,同樣擁有不少石刻資源,目前已實施完成光明殿、石壁寺等3處中小石窟保護工程,老君廟、玄頂村保護工程也將於近期完工。

高坪鎮宣傳委員黃秀瓊説,過去,高坪鎮的優勢旅遊資源單一,很難讓遊客留下來。石刻旅遊資源得到釋放後,該鎮將高峰寺、小川東道、冒咕田園楠木林串珠成鏈,打造出一條特色的鄉村旅遊路線,受到遊客歡迎。“4月是高坪千畝楠木林開花的季節,我們溪上月民宿已經預定客滿,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

其實,這只是中小石窟保護建設項目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自啟動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護修繕計劃以來,全區68處中小石窟不僅有了更好的保存環境,其蘊含的旅遊價值屬性也得到進一步釋放。轄區鎮街圍繞鄉村振興,以各處石刻造像群為圓點,串聯起鎮街打造沿線農業、旅遊産業,收效甚佳。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蔣思維介紹,探索中小石窟保護與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機結合,是該院努力實現文物活化利用的初衷,不僅要讓石窟的保護狀況和展示條件得到很好的改善,還要保護工程發揮更大價值,讓散落鄉野的文物能夠真正活起來。

未來,大足石刻研究院還將繼續推動中小石窟寺保護利用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文旅産業發展,有效釋放文物資源活力,助力建設高品質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小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李東 陳柯男 張瑋/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