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歲末年終,翻開綦江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成績單,一張催人奮進的高分表躍然紙上:今年預計全區農業總産值達到110.2億元,同比增長3.8%;第一産業增加值71.8億元、增長3.5%;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531元、增長6.8%,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
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讓振興成效更加明顯,今年以來,綦江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糧食安全、耕地保護、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條底線”,統籌兼顧産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個重點”,聚力抓好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一曲鄉村振興的奮進樂章響徹綦江大地,一座“如來·如願”、美麗富饒的“多彩綦江·創新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築發展之基——守好“三條底線”,穩住農業基本盤
金秋9月,綦江區石壕鎮響水村千尋農場100畝的稻田魚生態種植養殖基地魚肥稻黃,迎來了收穫的時節,基地負責人廖志剛帶著工人們忙著捕撈稻田魚,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位農戶的臉上。
今年綦江區在21個街鎮大力實施優質特色糧食産業發展項目,悉心播種15萬畝優質稻,輻射帶動全區稻田養魚2300畝,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高,綜合産值達3.06億元。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我們堅持把穩定糧食生産作為頭等大事,把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和‘肉盤子’生産供給作為民生之要,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綦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綦江區堅持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實落細行政一把手責任制,切實扛穩糧食安全重要政治責任,大力實施糧油單産提升攻關“百千萬”示範行動,穩步推進正大集團100萬頭生豬養殖、屠宰、加工全産業鏈項目,健全農産品全産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分類分品種加強調控和應急保障,全力保障農産品市場均衡供應。
耕地保護事關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綦江深入推動高標準農田、宜機化整治項目建設兩大工程,守住耕地保護底線。制定保障糧食安全工作23條具體舉措,紮實推進東溪鎮永樂片區“重慶市山地糧菜産業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和“千年良田”試點建設,新增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産穩産、旱澇保收真正的高標準農田1.34萬畝,持續改善4.33萬畝農田農業生産條件。
“下樓走幾分鐘就進廠,一個月2000多元工資,下班還能管娃娃、照顧老人。”近日,在丁山鎮石佛村的就業幫扶車間裏,脫貧戶母自勤笑著説。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接續奮鬥,努力改善脫貧群眾生活條件,綦江區出臺《綦江區堅決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實施意見》,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在常態化落實動態清零機制要求方面,建立鎮村兩級防貧監測“網格吹哨、行業快報”快速響應機制和“兩不愁三保障”動態清零“發現—收集—整改—反饋—銷號”閉環機制。全區發動2116名鎮村幹部、101名駐鎮駐村工作隊隊員、1088名幫扶幹部,對全區20.96萬戶農戶進行全覆蓋走訪排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
聚焦“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工作主線,糧食安全穩産增收,耕地保護成效明顯,銜接政策精準到位,綦江堅決守住守好“三條底線”,努力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振興成效更加明顯。
聚産業之力——延伸産業鏈條,助推發展高品質
近段時間,綦江區趕水鎮雙龍村1000余畝草蔸蘿蔔種地基地裏,草蔸蘿蔔陸續迎來了采收。草蔸蘿蔔是趕水鎮的特色優勢産業,今年趕水鎮通過擴大規模、科學種植、觀光旅遊、節會採摘、種子産業、蘿蔔深加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起17家以加工蘿蔔為主的加工企業,註冊了“石房子”和牟二嫂蘿蔔幹品牌,以及麻辣江湖休閒食品等品牌。
“今年我們全面涉足草蔸蘿蔔粗精加工領域,2000噸麻柳泡菜廠全面建成投用,奇味佳趕水草蔸蘿蔔泡菜預包裝生産基地建成投産,引進優質業主佈局1條草蔸蘿蔔預包裝生産線,同時攜手市農科院建成‘趕水鎮蘿蔔加工技術創新中心’,探索研發推廣‘到戶蘿蔔線加工機’,全力佔領草蔸蘿蔔休市期間蘿蔔系列産品中高端市場。”綦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興一門産業,活一方經濟,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今年以來,綦江區堅持以産業帶動鄉村高品質發展,科學佈局特色優勢農業産業矩陣,提升區域農業的綜合競爭力,讓群眾吃上“産業飯”,走上致富路。
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源自一二三産業加速融合。綦江以建設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和現代農業産業園為抓手,重點構建糧油、蔬菜、生豬三大保供産業,蘿蔔、辣椒兩大優勢産業,草食牲畜、特色林果、生態漁業、中華蜜蜂、中藥材五大特色産業的“325”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體系,培育壯大優質稻、生豬、蘿蔔、辣椒、草食牲畜五大10億級全産業鏈産業集群。做強農特産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市場消費等上下游産業有機銜接,成功新培育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1家(唯怡)、重慶OTC掛牌農産品加工企業1家(三立堂),實現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結合正在建設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王良同志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做優農村電商、鄉村旅遊,讓群眾家家有穩定的增收門路。
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源自綠色發展道路不斷深化。綦江堅持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健全禁止捕撈執法監管長效機制,持續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果。
此外,通過加強農業品牌化建設,綦江金星老四川牛肉乾系列産品、重慶德宜信食品飯遭殃系列調味品入選重慶市“巴味渝珍”品牌授權産品網路銷售前十強。從優勢産業著手,綦江不斷壯大農業産業集群,形成了“龍頭引領,百花齊放”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繪鄉村之美——統籌建設治理,打造城市後花園
“行走在彩色步道上,兩旁有花有景,還有歇腳休息的鮮花長廊,心情特別舒暢。現在家鄉變得越來越美,每個月都要回來住幾天。”綦江區石角鎮新農村村民陳繼元長期在城裏務工,今年村里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他家院壩新修了花壇,栽種了紫薇等觀賞苗木,老家變得越來越美了。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高品質發展的民生期盼。今年以來,綦江區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提升鄉村顏值、厚植生態本底、重塑詩畫風情、激活鄉愁鄉韻的先導工程和封面文章,促進城鄉發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我們立足廁所革命行動、生活垃圾治理行動、生活污水治理行動、村莊美化行動、村莊清潔行動、‘五清理一活動’行動、示範村片整治行動等七大行動落地見效,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及面的整體進化,讓鄉村綻放新顏值。”綦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推動村莊環境從乾淨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綦江積極推廣“五土”整治方式,挖掘“土專家”、還原“土味道”、發展“土産業”、依託“土規矩”、堅持“土辦法”,還原鄉村韻味。引回綦江“三師”(建築師、規劃師、工程師)人才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和系統打造,集中打造一批“功能美、風貌美、環境美”的農村人居環境示範地和具有承載“鄉愁、鄉韻、鄉味”的美麗院落,生動再現碧水清波入畫來的鄉村風情。
推進鄉村治理“清單制”“積分制”工作,每月開展“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美麗村莊”等評比活動,激發群眾“戶戶參與、人人受益”的參與熱情,引導群眾自覺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共同打造“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人居環境,合力共建美麗鄉村。
一個個生態與文明雙向並重、發展與民生統籌兼顧、文化與鄉愁高度契合的精神原鄉和充滿詩情畫意的風情鄉村一大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示範樣板在綦江大地悄然蝶變——東溪鎮、趕水鎮等市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域,集中成片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推動了趕水草蔸蘿蔔、東溪辣椒等主導産業的快速發展;橫山鎮、三角鎮等以美麗庭院為依託,建成了康養納涼、休閒觀光、採摘體驗的鄉村旅遊勝地。
如今的綦江大地,農業産業蓬勃發展、美麗鄉村宜居宜業、鄉風鄉情淳厚樸實、廣大農民安居樂業,一幅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鄉村振興的“富居圖”正變成實景圖。
數讀>>>
綦江鄉村振興這一年
糧食播種面積88.56萬畝,同比增長2.2%;
全年蔬菜産量達到37.8萬噸,同比增長2.99%;
全區水産養殖面積2.5萬畝,水産品産量達到1.24萬噸,同比增長3.13%;
全年生豬出欄有望達到60萬頭,同比增加4萬頭;
培育就業幫扶車間27家,實現就業359人,帶動脫貧人口就業135人、每人平均月增收達1600元以上;
新增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60個,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破殼”,311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達1.16億元;
強化農村面源污染修復,共完成造林6.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2平方公里,全區累計建成市級美麗宜居鄉村28個、綠色示範村莊66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1個、美麗庭院3396戶。(劉玉珮 陳鈺樺 董韜 圖片由綦江區農業農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