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140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介紹,中心城區全域協同防控初見成效。新增感染者社會面佔比在連續走高後出現下降,14日全市新增感染者社會面佔比較前一日下降15個百分點,中心城區11個區(開發區)新增感染者社會面佔比均下降,總體較前一日下降17個百分點。
社會面還隱藏著數量不小的潛在感染者
李畔通報稱,11月15日0—12時,重慶市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8例,新增本土無症狀感染者693例。
“當前,我市疫情仍處在快速發展期,疫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複雜。從覆蓋面來看,全市41個區縣(開發區)均報告有新增感染者,合川區、墊江縣、秀山縣、巫溪縣等部分區縣疫情也在發展,處於上升期;從數量上來看,新增感染者人數持續走高,連續2日單日新增感染者超過2000例,11月14日新增感染者達到了2951例。”李畔説,隨著中心城區疫情殲滅戰的展開,區域之間、社區內部的社會面流動性和聚集性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小區內部、樓棟之間的流動聚集還時有出現,社區傳播風險依然存在。
目前來看,社會面還隱藏著數量不小的潛在感染者,疫情還遠沒有到清倉見底的時候,防控工作來不得半點鬆懈,希望大家繼續配合落實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最大程度地把社會面風險人員全部篩凈撈幹,最大程度地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
南岸區建立10條措施,重點保供企業營業時間調整為早上7點30分到晚上10點
南岸區政府副區長劉露介紹,該區劃定了182個高風險區,實施以小區、以樓棟為單元的管控措施,讓社會面更有效地靜下來,讓防控力量更高效地動起來。
劉露説,社會面靜下來後,生活物資保障是該區面臨的首要壓力。為此,南岸區建立了“重點保供企業+農貿市場+電商平臺+社區輔助保供網點”四級保供市場網路,實行“線上下單+社區團購+無接觸配送”“線上商超+社區配送”等採購配送模式,確保生活物資有得供、供得上,不脫銷、不斷檔,及時送、送到位。目前,全區57家重點保供企業生活物資備貨都是平時的3倍以上,可以持續滿足全區供應5天以上,重點保供企業營業時間調整為早上7點30分到晚上10點。
在確保疫情防住的前提下,對區內確有需求的55家生産企業實施在封閉管理的情況下開工生産,累計開出“白名單”通行證1053份。
此外,南岸區建立完善了群眾需求保障服務工作10條措施,暢通12345熱線、掌新南岸App、南岸發佈微信公眾號,以及各鎮街、社區求助熱線等渠道,在每個高風險區、臨時管控小區明確1—2名專人負責收集辦理群眾訴求。
“南湖社區常住人口近1.3萬人,我們加強了對封控區域居民的服務保障。”南岸區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黨委書記余建舉例説,該轄區鑽石年代小區B棟被確定為高風險點位後,社區摸排了樓棟470余人的每日生活物資需求,及時建立生活物資保障群,引導居民提前購買所需物資,每日分兩個時段由超市專人專車配送至樓棟生活物資轉机站,交接給4名志願者按樓層準點配送到居民門前。同時,組建核酸採樣應急小分隊開展敲門行動,為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到府採樣服務。
重醫附一院現場掛號提供綠色通道,普通門診患者帶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
疫情期間,如何保障群眾正常就醫?重醫附一院黨委書記許平介紹,從11月11日晚起,除高風險區封控的醫務人員外,醫院有2821名醫務人員主動返回醫院,目前吃住在醫院。
該院黨委開展了“黨旗飄揚、先鋒有我”共産黨員志願者服務活動,組織醫院志願者和社區志願者對接,為社區復診開藥的慢病患者集中開藥,保障居民不出門就能拿到藥。對放療、化療、血透患者等開通專門通道,固定專門區域,保證患者連續性治療不斷線。
在優化就醫流程方面,所有門診診室、檢查檢驗預約掛號、預約檢查保持全面開放,併為現場掛號提供綠色通道。市民還可以直接在網上獲取和列印全套體檢報告。
許平説,市民可以通過“重醫一院”微信公眾號或者通過電話96320、4006219120進行預約,按照預約的時間段提前半個小時到醫院取號等候就診。請到普通門診就診的患者帶好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住院的請提前準備好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
近期有計劃到醫院復診開藥的,可以在網上搜索“重醫一院網際網路醫院”微信小程式,在網上就可以復診、開藥,藥品將通過快遞方式送到患者所在社區。
現有10383名無症狀感染者在院隔離醫學觀察,1278名確診病例在院集中隔離治療
李畔介紹,截至11月15日12時,重慶市現有在院進行隔離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共10383人,在院進行集中隔離治療的確診病例有1278人,其中,輕型1249例、普通型26例、重型3例,所有患者病情穩定。
“中心城區控制流動,絕不是控制就醫。”李畔表示,為了保障疫情防控期間的醫療秩序順暢,特別是保障危急重症患者和特殊人群的緊急就醫需求,市衛生健康委一方面要求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暢通急診急救“綠色通道”,完善各類疾病患者就醫的流程以及突發事件預案,全力保障就醫;一方面專門發文、安排、部署、培訓,要求基層醫療機構與街道社區實施聯防聯控,提前掌握轄區內孕産婦、新生兒,需要血透、腫瘤化療放療患者等重點人群資訊,加強健康監測和健康管理,優化流程,保障通行。(記者 李珩、李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