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綦江區大力實施優質特色糧食産業發展項目,採取綠色生態的“稻魚共生”種養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産模式,也讓農田實現了增産增值,農戶實現了增收致富。
日前,在綦江區石壕鎮響水村千尋農場100畝的稻田魚生態種植養殖基地,負責人廖志剛帶著工人們正忙著捕撈稻田魚。稻田的另一旁,綦江區農業農村委的工作人員也正在對稻田養魚進行測産驗收,熱鬧的場景吸引來不少當地村民,大家聚在一起共用豐收的喜悅。
“今年為了搞稻田養魚,我們把這100畝田都嚴格按照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要求和標準進行了改造,不但修了溝渠還安裝了誘蟲燈、鋼絲網柵欄等。改造後,每畝稻田放了25斤魚苗,現在撈出來有80斤左右,按每斤20元的價格算,每畝就有1600元。水稻的平均畝産量也在700斤稻穀左右,而且相對於其他水稻賣價要高一些,每斤大米8元。”廖志剛笑得合不攏嘴,他説,稻穀升了值,附帶的魚産業也增加了很多收入,關鍵是不論稻穀還是魚都深受消費者喜愛,非常好銷售,已經有周邊和城區的人聯繫了他,銷售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稻漁間作,魚以稻田中的蚊蟲和雜草為食,稻以魚糞為肥。據在現場進行測産的綦江區農業農村委工作人員介紹,“稻魚共生”綠色種養模式在種植養殖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魚藥飼料,可以同時提升稻穀和魚的品質,到金秋時節,魚肥、稻黃,農戶可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通過測産,平均每畝稻田增加收入3000多元,稻田綜合畝産值達6000多元。
據了解,今年綦江區實施優質特色糧食産業發展,項目涉及全區21個街鎮,實施優質稻15萬畝,其中核心示範面積3萬畝,創建稻魚示範點面積300畝,輻射帶動全區稻田養魚2300畝。(趙竹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