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這一重大判斷,指明瞭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強調,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
近年來,重慶圍繞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經濟中心,通過改革加快完善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在“率先”上敢搶先機,在“蹚出”上肯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於探索,以更高站位抓改革,以更寬視野謀改革,以更大力度推改革,持續釋放創新驅動原動力,著力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
傳統産業轉型與新興産業培育
今年一季度,大渡口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3.1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從整個上半年看,該區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5%,位列全市第二。
這份成績,殊為不易。
要知道,2012年重鋼環保搬遷後,大渡口一度陷入産業空心化的尷尬境地。“重鋼環保搬遷後,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大家幹得很努力、幹得很辛苦,但是經濟體量在主城都市區還是墊底,考核排名始終靠後。”大渡口區委書記余長明坦言。
大渡口憑啥走出困境,還實現了高增長?
一個國家級的表彰,給出了答案。今年6月,大渡口區通過改革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在傳統産業改造升級、新興産業培育壯大等方面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這場以産業提振為核心任務的改革,其主要“打法”,首先是搶抓機遇,推行“政策引導+規劃先行+機制完善+融資保障”支援模式,積極承接産業梯度轉移。例如,對海康威視的招商中,該區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整合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專項資金,促進項目順利落地、投産。2021年,以海康威視為龍頭的大數據智慧化産業在大渡口實現的工業産值,高達百億元。
其次是通過補鏈、強鏈,夯實産業集群,提升整體競爭力,全面實施“鏈長+鏈主”雙鏈式“鏈長制”。例如,圍繞中元匯吉這一體外診斷産業“鏈主”企業,大渡口引進培育鏈上下游相關企業97家,目前已經形成了從上游的體外診斷試劑、設備的研發和生産,到下游的醫學檢測服務完整的産業鏈條,體外診斷産業規模在全國佔比達10%。
以産興城,以城聚産,産城融合……為在改革中堅持特色産業融合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該區在加強對重鋼等老工業場地保護的前提下,創新發展服務産業和文旅産業,並以此激活工業遺産,推動“工業銹帶”變“人文秀帶”。如今,以重鋼舊址為基礎的重慶工業博物館已經建成投用,集辦公、餐飲、文創、商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重慶工業文化創意園二期也即將動工。
通過改革,大渡口這樣的傳統老工業區實現了産業升級和區域經濟“再造”。同樣通過改革,全市不少區縣還引進和培育了一大批新興産業。
前不久閉幕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由峰米(重慶)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峰米)生産的超高清投影儀,憑藉卓越性能表現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彰顯“重慶智造”的魅力。
鮮為人知的是,從落戶重慶到拿出過硬的産品,這家企業僅用了兩年時間。企業高速成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重慶對“芯、屏、器、核、網”等新興産業的培育。
在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中,重慶峰米所在的兩江新區,承擔著相關改革探索任務。
“初來時,我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將客戶資源和生産項目本地化,融資支援對我們來説至關重要。”重慶峰米副總裁徐靖説,兩江新區提供的兩億元融資支援可謂“雪中送炭”。
這筆錢,正是兩江基金給予的戰略投資。此外,兩江新區的金融創新成果——科技成長貸也為企業提供了不小的幫助。它不用提供抵押,由兩江新區聯合市場監管、社保、稅務等部門進行協同審查,通過大數據為企業增信,由此解決了銀行與企業間資訊不對稱的難題。
激發人才的潛力
高品質發展,歸根結底靠創新。創新動力從哪兒來?從根本上講,靠的是通過改革,打破體制機制藩籬,激發出人才潛力。
以北碚區民營經濟為例。2018年,北碚區被確定為全市民營經濟綜合改革示範試點區。通過建立民營企業困難問題“直通車”制度,以及開展服務企業“穩存量、擴增量、提品質”專項工作,推動民營企業增總量、擴規模、提質效。2018年至2020年,其民營科技型企業增長了近3倍。截至目前,北碚區A股上市民營企業3家,位於全市第一梯隊,全區的科技型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比重均超過九成。
“北碚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從人身上做文章。”北碚區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局局長張純輝介紹,為吸引人才,北碚區專門制定了“縉雲英才”人才政策,建立企業與院校、社會機構聯動機制,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訂單式培訓,加大住房、子女入學入托、醫療保障等服務保障力度;制定了《青年人才驛站管理辦法》,為青年人才提供就業創業指導、政策諮詢、交流研討等服務。
同時,北碚區實施了“碚添動力”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開展科技人才“雙進”行動,選派科技顧問進園區、科技專員進企業,實施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專利資助獎勵辦法、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推動創新成果向民營企業轉化、創新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
人才要在企業的創新活動中真正發揮作用,研發平臺必不可少。為此,北碚區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環西南大學創新生態圈擴容提質,建立西南大學(重慶)産業技術研究院等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平臺16個、科研平臺19個、民營性質研究院公司10家。
不僅是北碚區,為推動區域經濟邁上高品質發展新臺階,江津區在選拔人才、培育人才方面也有諸多創新之舉。
在重齒機械有限公司,焊工李功敬多次承擔關鍵技術攻堅任務,還多次在市級及以上技能大賽中獲獎。同時,身為“老師傅”的李功敬不吝傳授技藝,先後培養出數十名高級技師、焊接技師、高級工。
不過,李功敬只有小學學歷,論文這樣的理論成果幾近於無。在傳統的看學歷、看論文的人才認定條件下,李功敬顯然不具備這些“硬指標”,那麼他該不該被認定為人才?
江津區以區級高層次人才評價為突破口,創新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克服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現象,將人才是否具有真才實學、能否在所從事領域發揮重要骨幹作用、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等,作為主要評價標準。按照新的評價體系,江津區將李功敬這樣的人才“一人一議”,評定為首批區級高層次人才。
對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有效激發了江津區各類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例如,該區區級高層次人才參與完成的“複雜修形齒輪精密數控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開放之路越走越寬廣
近年來,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成效突出,改革同樣功不可沒。
以渝中區為例。近幾年,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全國不少地方外商投資放緩,但渝中區卻是一個“反例”——2021年,該區新設外資企業及分支機構87家,外商直接投資1.47億美元,同比增長34%。
同時,渝中區還在提升外商投資便利度上創下若干第一:成立中西部首個RCEP貿易促進中心、設立全國首個中新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全國首創“匯保通”匯率避險新模式。
開放之路越走越寬廣,渝中區憑藉的是改革創新。如何改革,才能增加對外資的吸引力?首先得有明確的産業導向。彈丸之地的渝中區,地區生産總值九成以上靠服務業來實現。要開放,當然也是圍繞服務業,構建開放型産業體系。
該區專門編制了《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實施方案》,科學劃分金融服務、商貿服務、文旅服務、科創服務、健康服務、專業服務等6大重點服務業發展方向,研究推進“探索針對跨界融合新消費業態的包容審慎審批監管”等24項特色改革舉措,出臺“落實穩外貿穩外資促進開放型經濟高品質發展政策清單”等若干扶持政策,形成了“1+6+24+N”産業發展體系。
在此基礎上,渝中區邀請專家團隊“一平臺一策”制定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載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科創中心特色功能區、重慶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核心區等5個區級服務業開放平臺的發展規劃。
隨後,渝中區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這些開放平臺對填補功能空白、定位契合度高的建設項目在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傾斜,從而有效推動了資源要素的集聚。
如果説選定開放産業、優化開放平臺是供給端改革,那麼促進消費、暢通出口渠道,則可以稱為需求端改革。後者的最典型案例,當屬陸海新通道國際消費中心,探索“保稅+實體零售”新業態。簡言之,就是推動保稅功能向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解放碑核心商圈延伸,賦予入駐企業保稅展銷、跨境電商、離境退稅等政策,豐富進口商品實體體驗、免稅直購等商業場景。
和渝中區一樣,兩江新區在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中亮點頻現,成效突出。其試點結題評估時,創新開展服務貿易中小微企業融資試點“信易貸”、建設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開通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通過鐵海聯運擴大海運集裝箱流轉範圍、創新鐵路提單交易模式和規則,5個案例獲國務院服務貿易部際聯席會議全國推廣,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7個試點地區中位列全國第一。
以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建設為例。在這項改革中,兩江新區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銀企間資訊實時互動等機制,把企業提交融資申請、融資受理、融資審核、放款登記到還款登記的整個業務流程,放在平臺上進行管理,實現對傳統融資業務流程的優化再造。
試點期間,該平臺已上線運作“出口應收賬款貿易融資核驗”“服務貿易對外支付稅務備案資訊核驗”“企業跨境信用資訊授權查證”等3個應用場景;21家銀行接入區塊鏈平臺,為63家企業辦理543筆出口應收賬款貿易融資。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經濟能否高品質發展,最終要落實到市場主體生産經營活動。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發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營商環境的優劣。
打開手機App,確定好行程,呼叫網約車。車上沒有司機,沒有安全員,唯有乘客自己,車輛一路自動駕駛到達目的地——今年8月7日,百度在永川區正式開啟車內無人的自動駕駛付費出行服務。
車內無人的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最頂級的應用之一。永川在該領域“獨佔鰲頭”,依靠的是專業化、高效率的營商環境,同時,營商環境的優化也離不開招商引資的機制支撐。按照《永川區“十四五”期間招商路線圖指引》,該區圍繞31條産業鏈圖精準招商,通過建立項目洽談至投産全程可追溯機制,實施項目秘書全程代辦制度。打造“營商環境+招商引資”的雙向戰略,正是永川區這場改革的主要內容。百度上述項目的落地,有力見證了該區改革的成效。
2020年9月17日,2019智博會簽約落地的“西部自動駕駛開放測試與運營基地”項目在永川正式投用。隨即,百度在該基地開啟自動駕駛汽車載人測試運營。
2021年4月,永川在全國率先開通了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示範運營公交線。同年,永川還獲批重慶市智慧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以此為契機,2021年12月,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車輛在永川投入商業化試運營,市民可通過手機App預約配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網約車,運營範圍限于永川新城區。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永川為百度發放了全國首批無人化示範運營資格,允許其在該區城市建成區真實道路上,開展車內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示範運營服務。直到無人駕駛網約車開始面向市民提供服務,距離“西部自動駕駛開放測試與運營基地”項目簽約,僅僅過去了3年時間。
和永川一樣,通過改革持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我市不少區縣都“有一套”。
例如,長壽區圍繞工業投資項目全生命週期,深化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改革,探索推行“各方有承諾、辦件減審批、政府強服務”的審批模式,創新“告知承諾交地即交證”機制,持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不斷走深走實。改革後,工業項目在交地前即進入前期審批流程,在交地同時取得不動産權證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40%的項目較年度計劃工期提前開工;工業項目審批時限縮短至15個工作日以內,全流程辦理最快從簽約到開工建設僅用時1個月。
又如,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業“準入易、準營難”,辦事“材料繁、多頭跑”的難點、痛點,推動實施“一業一證(照)”改革,把多個審批事項整合為“一張證(照)”,從根本上破解企業“準入不準營”問題。
通過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是個持續的、無止境的過程。今年初,渝北區啟動“一號工程”——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為了讓企業省心,該區將23個區級部門出臺的119項惠企政策進行梳理後,集中到“惠企通”平臺上,同時把優化精簡後的項目申報、項目評審等環節也移到雲上,使企業實現無紙申報,且申報進度可查、結果進行公示,使政策兌現公正透明。
(重慶日報記者 吳剛 見習記者 賀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