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統計局發佈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消費市場發展報告。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努力構建強大國內消費市場,消費環境不斷優化,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市場活力不斷迸發,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高品質發展態勢較為明顯,為“十四五”時期重慶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消費市場蓬勃發展
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升
十八大以來,隨著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城市對外吸引力明顯增強,促進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12年的5141.09億元,到2018年突破1萬億元大關,至2021年達13967.67億元,年均增長12.3%,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9個百分點,每人平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7371元提高到43504元。
十八大以來,全市第三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高出全市GDP年均增速0.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全市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7.9%提高到2021年的53.0%,平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同時,商貿行業已經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主力軍。2021年末,全市商貿業從業人員367.84萬人,較2012年增加93.92萬人。
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有力推進,全市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由2012年的4729.76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1987.17億元,年均增長11.4%;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由2012年的411.3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980.50億元,年均增長20.4%,高於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
十八大以來,隨著商品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重慶加大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培植力度,全市限額以上商貿法人單位數量由2012年的4482家增加到2021年8150家,年均增長7.0%。
消費結構持續升級
從生存型向享受型消費轉變
居民消費理念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消費升級趨勢日益明顯。10年間,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文化辦公、化粧品、金銀珠寶、通訊器材、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年均增長16.4%、7.7%、8.5%、23.9%、11.1%,保持較快增長水準。
隨著居民不斷收入提高,汽車類商品消費是重慶消費市場主要支撐點。2021年,全市汽車類零售額1188.87億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長13.1%,高於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佔限上單位零售額的28.2%,佔比遠高於其他類別商品。
服務型消費成為熱點。10年間,全市城鎮居民食品煙酒、衣著類支出佔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由2012年的41.5%、13.4%下降至2021年的32.0%、7.4%,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類佔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由2012年7.1%、11.5%、6.6%提高到2021年的18.3%、12.7%、8.9%。全市餐飲收入由2012年的660.65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953.32億元,年均增長13.0%。
新興業態蓬勃發展
商業發展新動能持續釋放
重慶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2021年,全市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63.30億元,是2015年的3.9倍,年均增長29.9%,高於全國水準7.7個百分點。2021年,全市通過網際網路實現零售額1億元以上的企業達51家。
十八大以來,重慶城市商業綜合體迅速發展,成為推動塑造消費新場景、提升消費新供給、培育消費新熱點、引領消費新升級的重要載體。截止2021年底,全市城市商業綜合體62個,商戶1.26萬個,實現銷售額365.35億元,全年總客流量7.25億人次。其中,重慶龍湖時代天街、龍湖金沙天街、來福士廣場、華潤萬象城等12家綜合體可出租面積均超過10萬平米。
重慶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截止2021年底,全市億元商品交易市場135個,年成交額3431.03億元,10年間年均增長1.4%,市場個數和年成交額在西部地區均位居前列。其中,2021年成交額超10億元的市場50個,佔億元商品交易市場的91.2%。朝天門市場、雙福國際農貿城等10個市場成交額均超百億,規模效益愈加顯著。
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區域消費市場協同發展
主城都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2年的4051.47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0448.66億元,年均增長11.7%,主城都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佔全市消費總量的比重為74.8%,是支撐全市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充分利用其文化積澱、旅遊資源、特色産品等優勢,帶動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2021年,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9.31億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長14.6%,高於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速2.3個百分點。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2年的291.4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879.71億元,年均增長13.5%,高於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速1.2個百分點。(趙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