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餘畝土地重獲新生 重慶巴南撂荒地復耕復種率達100%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9-01 16:36:43 編輯:珍珍

日前,據重慶市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介紹,自撂荒地復耕工作開展以來,巴南區不斷創新耕種模式,多渠道尋找耕種主體,確保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撂荒問題,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全區25339畝撂荒地復耕復種已提前全面完成,成為全市首個復耕復種進度100%的區縣。

image.png
巴南區南泉街道雙橋村村民參與撂荒地整治。羅莎/攝

精準摸排破解“耕多少”問題

據了解,巴南區現有耕地面積約65.5萬畝,其中部分耕地因農戶舉家外出無勞動力耕種、土地貧瘠等原因,出現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

為全面摸清撂荒地底數,做好復耕復種工作,巴南區成立撂荒耕地核查利用專項工作組,並組建5個督導組,常態化跟蹤督導各村撂荒地整治情況。

此外,還採取聘請第三方機構和鎮村幹部現場核查等多種方式開展摸排核查,累計派出區鎮村幹部約2600人,進村入戶,全面精準掌握耕地撂荒地存量,分類建立臺賬。

經排查,全區具備復耕復種條件的撂荒地有25339畝。

image.png
巴南區南泉街道雙橋村撂荒地大變樣。羅莎/攝

創推模式破解“誰來種”難題

農戶外出打工無法耕作,如何解決?

針對農戶勞動力不足、不懂種植技術等情況,巴南區創新建立了社會化服務“託管地”,引導農戶接入社會化服務,形成“治理+耕種+銷售”一條龍全産業鏈模式。通過農戶與社會化服務體系“雙向嵌入”,對因整戶外出無法耕種的撂荒地實行全程代耕代種。目前,1540畝撂荒地通過代耕代種實現復耕復種。

如何將撂荒地復耕與壯大集體經濟相結合,讓1+1>2?

巴南區積極挖掘村集體經濟“生財地”,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作用,探索創新集體經濟與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合作模式,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比如,引導接龍鎮組建糧油經濟合作社,流轉撂荒地發展糧油生産,充分用好種糧大戶補貼政策,促進村集體經濟“蛋糕”做大,讓農民受益。據統計,全區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復耕復種撂荒地16448畝。

同時,推出城鎮居民“自留地”模式,充分挖掘當地農耕文化,將場鎮周邊撂荒地整合後,通過流轉、出租等方式,交由有耕種意願的城鎮居民進行耕種,讓其實現都市“田園夢”。

首推“三變”破解“種得好”瓶頸

在撂荒地復耕中,巴南區堅持在提升耕地地力和産出效益上下功夫。

“撂荒地小改大、零改整,提升撂荒地的品質。”巴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眾多撂荒地地力品質差、耕作條件受限等情況,巴南區將具備復耕條件的895畝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範圍,開展耕地“宜機化”改造,改善土地耕作條件,實現“宜機宜耕、能排能灌、旱澇保收、高産穩産”,提升撂荒地耕種品質和效益,以土地整治促進撂荒地變“高産田”。

近些年,“城市農夫”陽臺種菜漸成潮流,催熱“陽臺經濟”。南泉街道搶抓這一商機,探索利用撂荒地種植盆栽辣椒,銷往城市家庭,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而這也是巴南區探索新型種植方式促進撂荒地變“增值地”的縮影。通過開發利用撂荒地種植高附加值“好看能吃”的盆栽作物,並制定《撂荒地復耕種植糧油作物技術實施方案》,大大激發了農民種植積極性,提升耕地産出效益,增加農民收益。

同時,以現有産業帶動撂荒地變“産業園”,充分結合産業優勢和資源稟賦,將撂荒地整治與當地産業發展相融合,並組建5支專家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推薦良種、傳授良法,有效引導農戶科學合理復耕復種。(羅莎/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