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的油氣管道,如果發生漏油漏氣的情況,怎麼能在第一時間被獲知?如何快速確定具體漏油漏氣的點位?能否快速監測第三方施工或地形變化對油氣管道造成的影響?能否對三維變形結構進行高精度形狀探測……重慶大學朱濤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光纖多維智慧感知技術,為這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光纖多維智慧感知技術目前已在油氣管道、特殊安防、鋼鐵冶煉、航空航太等多個領域應用。得益於重慶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今年,朱濤教授團隊通過重慶大學探索實施的“權益讓渡”新模式,獲得了該項成果的所有權,團隊通過成果作價入股和融資,共投入5600萬元,正加快推動成果走向産業化。這也成為重慶大學當前最大金額的成果權益讓渡轉化項目。
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改革任務,近年來,重慶大力推行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進一步調動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讓越來越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突出了産權激勵是最大激勵的指導思想
高校科研人員完成的職務科技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單位,如果想要轉化,一方面要涉及一系列流程和手續,另一方面又擔心存在國有資産流失風險。為此,一直以來,高校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存在“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的現象。
為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2020年12月,市科技局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重慶市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鼓勵試點單位結合實際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出了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成果轉化績效導向的評價機制等8項配套任務。
“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是對過去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三權’改革的深化,突出了産權激勵是最大激勵的指導思想。”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過程中,科研人員充分發揮主動性能動性進行創造是關鍵因素。我市從激發科研人員內生動力入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通過將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由單純的國有改變為單位、個人共同所有或按份共有等,讓科研人員分享職務科技成果産權,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促進科研人員從過去的“等企業到府要成果”到主動對接企業促合作。
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據介紹,作為我市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試點單位,重慶大學率先探索了將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全部賦予科研人員的“權益讓渡”新模式。通過頒布相關辦法明確,對於允許轉讓的職務科技成果,學校經評估並收取一定比例資源佔用費後,將成果所有權讓渡給完成人或賦予完成人長期使用權,由完成人自主實施轉化。
“我們自主研發的光纖多維智慧感知技術,可實現長距離範圍內溫度、應變、振動、形變信號的高精度監測、位置判定以及入侵事件的智慧識別,解決了分佈式光纖傳感領域的三大技術瓶頸。”朱濤介紹,通過“權益讓渡”獲得該成果所有權之後,他的團隊很快就獲得了四川院士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及成都一盞資本的投資,今年5月,他們已經註冊成立重慶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20多人的團隊,一方面積極推動産業化,另一方面精益求精做産品,並初步形成四大系列産品。
在他看來,這種“權益讓渡”模式,打消了科研人員過去的很多顧慮,減少了很多流程和手續帶來的束縛,可以放開雙手推動成果應用轉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可以讓他們更接近市場,根據市場進行高效決策,帶來更快更好的發展。
不僅是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也在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提升成果完成人轉化自主權。
重慶理工大學周志明教授團隊研發出新型奈米涂層技術,2021年底,通過作價入股及現金入股,與浙江合創涂層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重慶合創奈米科技公司,成為重慶理工大學實行科技成果完全賦權的首個案例。
今年4月,周志明教授團隊研發的鋁合金輕量化設計及製造技術經學校完全賦權後,他們又與多家企業等聯合成立重慶明理雲輕量化技術研究院,開展汽摩零部件輕量化技術研發。
“不到半年時間,同一科研團隊的兩項職務科技成果先後得到賦權,科研團隊還成功創辦了科技企業。由此可見,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創新創業之路越走越寬廣。”重慶理工大學産學研合作辦公室主任宋林琳説。
150項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超2.3億元
據了解,為了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我市還把推進試點和構建服務體系有機結合,建設打造了易智網、重慶大學産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專業化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機構,為科技成果供需雙方提供有效對接和高水準服務。加速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首站”,推動科技成果就近轉移轉化。“目前,我們已培育國家及市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35家,培育技術經紀人1400余名。”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今年7月底,通過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我市累計完成150項科技成果轉化,轉化合同金額超2.3億元,吸引社會投資超5億元。
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繼續以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為契機,深入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總結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的經驗做法並複製推廣,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潛力,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産生轉化應用,促進創新鏈、産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努力讓科技創新“關鍵變數”成為重慶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