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穩步推進世界知名研究院建設

發佈時間:2022-01-13 17:03:58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夏婷

image.png
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員在佛祖岩開展石窟寺專項調查。大足融媒體中心供圖

新年伊始,又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砂岩質石窟岩體裂隙滲流精細探測與防治關鍵保護技術研究,在重慶市大足區大足石刻研究院正式啟動。自此,大足石刻研究院在研國家級科研項目達到5項。

去年4月,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推進大足石刻研究創建為世界知名研究院,將大足石刻建設成為世界遺産的典範、文化保護的樣板、傳承利用的示範、文旅融合的標桿。

image.png
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護設施建設。大足融媒體中心供圖

文物保護成績斐然

隆冬時節,大霧鎖城,中敖鎮鐵馬崗若隱若現,陡直的崖壁上,市級文物——普聖廟摩崖造像更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距離除夕還有一段時間,但對於大足石刻義務文保員龍運高和陳貴素夫婦來説,今年的春節格外有盼頭,因為他們和“國寶”將在春節前“入住新家”。

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正式啟動了大足中小型石窟三年滾動保護計劃,從長效機制、本體保護、安全防範、環境整治、設施配套等多方面入手攻克、改善大足境內中小型石窟保存現狀。普聖廟摩崖造像就是大足中小石窟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工程(一期)21處示範項目之一。

“文物保護包括基礎和本體兩部分。”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蔣思維説,眼下,普聖廟的施工在這兩個部分都有體現。首先進行岩體加固,化解失穩風險,同時修繕普聖廟外部保護建築,用3米寬的便道取代以往的泥濘道路,設計300多平米的院壩,這些舉措不僅能為石刻更好地防風避雨、也能改善大足石刻義務文保員的工作環境。普聖廟的修繕進入尾聲,72歲的龍運高笑得合不攏嘴:“這裡的石刻再也不怕落雨、吹風天了,我們守起來更加安心,這個春節,我和石刻一起住新家!”

中小型石窟的保護工作有序進行,針對大型石窟群的保護、修繕同樣亮點紛呈。據悉,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牽頭實施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共有10項,其中就包括新開工實施的北山168窟搶救性保護工程、寶頂山大佛灣圓覺洞搶險加固工程(一期)。正在推進中的小佛灣造像保護修繕工程,順利完成了室外遺存的清潔、加固;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二期)完成了北岸治水進程;寶頂山結界造像搶險加固保護工程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百分之八十。

大足石刻中一系列岩體加固、滲水治理、本體修復等重大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不僅發揮了重大項目的創新驅動和示範引領作用,也為我國石窟寺的保護修繕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大足石刻作為“重點石窟寺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學術科研全市領先

重慶市石窟寺是中國南方石窟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營建時間長、分佈地域廣、規模龐大、題材豐富、極富時代和地方特色等突出特徵。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石窟寺保護,為了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護狀況,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專項調查工作。重慶市石窟寺的專項調查工作于2020年10月啟動,重慶市文物局成立了專項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確定大足石刻研究院和重慶市文化遺産研究院為牽頭單位共同承擔全市的調查工作。

“摸清‘家底’,才能更好開展保護工作。”據了解,本次調查是落實把石窟寺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利用好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護狀況,系統分析石窟寺保護形勢,科學制定保護政策和中長期規劃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科學、完善的石窟寺保護體系,鍛鍊培養石窟寺保護專業隊伍,提升我國石窟寺保護管理整體水準的重要途徑。

本次專項調查歷時7個月,于2021年4月結束。大足石刻研究院牽頭完成了“調查工作報告”,理清了全市石窟寺文物的數量、保護狀況、損害變化等。同時,針對石窟寺保護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專業、可行的規劃和建議。

牽頭完成重慶市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在學術科研方面的一個縮影。2021年,該院先後出版《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工程報告》《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論稿》《大足石刻編年史》《大足石刻總錄》《大足學刊(第5輯)》等圖書;“重慶地區石窟寺及石刻銘文資料搶救性收集與整理研究”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實現了重慶市考古學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零的突破。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新增5項;合作開展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石窟文物本體風化病害評估系統及保護技術研究”中的2個子課題研究。在研國家級科研項目達到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廳局級科研項目11項;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在大足舉辦了“重點石窟寺保護展示利用的考古標本庫房建設現場推進會”等。

傳承利用更加堅實

眼下,同濟大學博物館裏的“世界遺産——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受到了師生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展通過金石拓片、文獻資料、大足石刻歷史照片,以及應用3d列印技術還原的大足石刻經典崖壁造像等各類展品近200件。全方位展示了大足石刻藝術與其背後的保護、研究、傳承工作。

能夠促成這次精彩的特展,要歸功於“四百工程”。為了讓大足石刻更好地“走”出去,從2018年開始,大足石刻研究院啟動了“四百工程”,以百場講座、百場展覽、百館贈書、百集微視頻展播向全國乃至世界推介大足石刻。其中,展覽是傳播文化最直觀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該院將在國內外選擇一百座博物館、美術館或展覽館,舉辦一百場展覽,展現大足石刻中蘊含的‘慈、善、孝、義、廉’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

剛剛過去的2021年,“四百工程”圓滿完成了3場高品質的展覽,首先是在蘇州博物館舉辦“海棠獨香——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這次展覽也是蘇州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産類展覽;之後,“空谷流響——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來到了深圳市南山博物館,以大足石刻最新數字化保護成果為亮點,展現大足石刻當代文物保護工藝和成就。最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17日,“殊勝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出展品共計82件(套),包括宋代至明清的石質文物、現代3d複製品等,展示了大足石刻的發現過程、基本概貌、造像特色及保護研究成果。這也是大足石刻時隔20年之後,再一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應觀眾需求,國博策展方與大足石刻研究院溝通磋商,將原本計劃在11月中旬結束的特展,延展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借助高品質展示平臺的輻射力,大足石刻的影響範圍與公眾認知度都有了顯著增強。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還肩負著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的使命,自20世紀90年代起,大足石刻作為教育資源得到開發應用,並以各種形式進入地方教材、高校專業教材。在2021年,大足石刻更是首次編入了國家統編教材,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中,大足石刻釋迦牟尼涅槃聖跡圖赫然紙上,反映、勾勒宋代巴蜀地區的經濟、文化面貌。

接下來,大足石刻研究院將持續開展“四百工程”和“走進故宮,牽手敦煌,聯動高校,聘請名人”等主題文化旅遊推廣活動,舉辦“敦煌與大足:一帶一路視野下的石窟保護與發展”圓桌論壇,強化“北有敦煌、南有大足”的國際文化地標概念,提升大足石刻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加快推進大足石刻遊客中心、“十里荷棠”城景融合示範片以及寶頂山石刻景區提升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建設世界知名研究院的願景,向著大足區做靚享譽世界的文化會客廳的目標不斷進發。(張瑋、陳柯男、李東/文,大足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