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重慶歐美亞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登錄重慶海關線上服務網站,申請補發RCEP原産地證書(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由東盟十國發起,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共同參加)。“憑藉原産地證書,RCEP成員國企業進行貿易時,可以享受關稅優惠。”重慶歐美亞食品部門經理李久紅説,他們初步估算,僅這一批貨物就要節約萬餘元。這有利於優化公司産品在國外的銷售價格,從而提供競爭力,拓寬出口市場。
事實上,自1月1日RCEP正式生效後,不少渝企都在關注RCEP動態及背後的機遇,甚至付諸實施。據重慶海關與市貿促會數據顯示,截至1月10日,重慶已簽發RCEP原産地證書近30份。
企業期待以RCEP開拓更大市場
重慶首份RCEP原産地證書,是重慶海關在1月1日淩晨0點06分簽發的——由上汽紅岩汽車有限公司申請,貨物為5台運往越南的攪拌車。
上汽紅岩國際業務部負責人熊竹介紹,越南為該企業最大的出口市場,2021年出口量約在800輛左右。公司的“十四五”規劃,繼續把東盟作為重點。RCEP的簽署,將讓這個規劃更加順利。
市貿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簽署的RCEP原産地證書中,絕大部分企業都是出口到日本的。重慶海關相關負責人指出,RCEP是中國首次與日本簽署自貿協議。協議生效時,中國對25%的日本産品關稅降為0,最終將86%的日本産品關稅降為0;日本則在協議生效時對57%的中國産品關稅降為0,最終將88%的中國産品關稅將為0。
重慶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1-11月,重慶對RCEP成員國進出口額2126.6億元,同比增長16.6%,佔全市29.5%。其中,重慶對東盟進出口1142.3億元,東盟保持了自2019年起,重慶最大貿易夥伴的身份。隨著RCEP陸續推進,勢必增加重慶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往來,也為重慶企業進一步開闢RCEP市場提供了便利。
“我們計劃投資35億美元,在菲律賓分兩期投資建設一個2000萬噸的綜合性鋼廠。”重慶攀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RCEP正式實施後,他們“走出去”的步伐會更輕鬆,力爭將鋼廠打造為菲律賓第一個全流程綜合性鋼廠。
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RCEP成員國在渝投資興辦企業數年均達到50家以上,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均超過9億美金。2021年1-10月,重慶實際利用RCEP成員國外資15億美元,同比增長40%,佔全市18.6%。
同時,重慶對RCEP成員國投資佔比穩步提升。2021年1-10月,重慶對RCEP成員國直接投資3981萬美元,同比增長34.2%,佔全市4.7%。
陸海新通道為重慶落實RCEP提供“橋梁”
作為重慶與RCEP成員國聯繫最緊密的通道,陸海新通道一直承擔著“橋梁”作用。重慶小康集團總經理張興燕介紹,集團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汽車智慧製造基地,以前通過傳統江海聯運,從東部出海到雅加達需要30天以上。如今使用陸海新通道定制化貨運專列,從重慶抵達雅加達港,僅需20天。
數據顯示,2021年,陸海新通道為RCEP成員國出口貨物約3萬標箱,貨值達50.14億元,成為重慶和RCEP成員經貿往來的重要載體。
“中老鐵路,也是未來重慶與RCEP成員國合作的重要載體。”市政府口岸物流辦主任巴川江説,目前,重慶已開行了陸海新通道(重慶—萬象)國際班列、渝新歐(成渝)重慶—萬象班列等。
據悉,日前,已有來自寮國的900余噸大米和木炭,通過陸海新通道(萬象—重慶)班列,抵達重慶團結村站。其貨源組織方表示,寮國、泰國等地正逐步感受到中老鐵路帶來的益處,隨著RCEP實施,將有更多企業將重慶作為商品集散中心,然後分撥至周邊省區市。
職能部門加速RCEP政策落地
1月6日-7日,重慶舉行了一場“專業性”強、規格高的培訓會——重慶市高品質實施RCEP培訓會。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張威、清華大學教授楊國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燕生、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張鴻等專家,為線上及線下近1000人進行了專題培訓。
類似的培訓還將繼續,甚至是分領域、分産業、分國別,有針對性地開展。同時,市商務委將加快RCEP專家隊伍和智庫建設,並牽頭編制出臺《重慶市高品質實施RCEP協定行動計劃》。
“讓企業用好用足RCEP的便利化措施,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重慶海關相關負責人説,重慶海關將推進實施對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新加坡的RCEP原産地證書自助列印,進一步便利企業通關通檢。
通道建設上,巴川江表示,重慶要以陸海新通道為依託,搭建航空、江運、公路貨運平臺,統籌並統一運營國內國際各類運輸方式,打通中緬印通道,開通聯通亞歐的跨境公路班車,聯通東盟等國家的空中走廊,開展跨區域(跨境)間聯運服務。
渝中區商務委副主任邵曉釗表示,未來,渝中區將重點拓展進口業務,擴大日本、南韓等優質消費品進口。同時,優化進口商品分銷體系,讓進口商品更快抵達消費者手中。此外,渝中區還將發揮使領館、外事機構富集優勢,聯動RCEP成員國,策劃一批特色消費活動。 (楊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