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石橋鋪街道石新路社區新德銘居智慧分類生態環保屋褪去神秘面紗,以科技、時尚、綠色、科普的面貌而面世。這座環保屋改變了兩個小區的生活環境,提高了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回顧環保屋的誕生,石橋鋪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把為民辦實事的初心和責任始終貫穿在整個孕育過程中。
因需而為,播下生命種子
“過去這個位置是個垃圾堆,到了夏天味道很重。”石橋鋪街道新德銘居小區居民蔡仲雲表示,冬天還好,夏天就基本只能繞道了,如今修了這個智慧生態環保屋,整個小區的檔次都提高了。
蔡仲雲口中的垃圾堆是石橋鋪街道的新德銘居和國窖明城兩個小區相鄰的路邊空地,由於兩個小區內都缺乏設置生活垃圾暫存點和收運點的條件,就將生活垃圾收集收運點設置在了這裡。
新德銘居和國窖明城兩個小區,均隸屬石新路社區,兩個小區建築面積佔地23.5萬平方米,共7棟11個單元,總戶數1668戶。臟亂臭是兩小區居民和過往行人對其投訴反應的重點問題。也成為了兩個小區居民心中最想解決的問題。循著這個問題,建設垃圾暫存點是解決問題之道。
但建在哪?怎麼建?建成什麼樣?這一系列問題都困擾著石新路社區黨委,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一難題呢?
為民服務,搭建溝通橋梁
“這些問題涉及到兩個小區的業主和具體使用人物業公司的切身利益,前期不協調處理好這些矛盾問題,後續問題將更為複雜,甚至整個項目將會夭折。”石橋鋪街道規建辦工作人員毛渝平告訴記者。
為此,石橋鋪街道通過社區分類指導員、集團巡檢員、物業工作人員三方聯動,在新德銘居和國窖明城小區內深入開展“敲門行動”,廣泛徵詢意見建議,了解居民民生需求。
新德銘居居民陳先生説,他覺得垃圾站應該在住家附近,但一定要解決臟亂臭的問題,不能到處丟。
“我不同意在這裡修,我們娃每天上幼兒園都要經過這裡,那個味道怎麼行。”國窖明城居民章嬢嬢則持反對意見。原來章嬢嬢家有一位正在上幼兒園的小孩,認為修在國窖明城小區內的幼兒園旁邊會影響幼兒園小朋友的健康。
耗時2個月,成功入戶超1100戶,收集有效意見200多條的“敲門行動”結束後,街道針對居民反映比較集中的共性需求,反覆修改調整廂房建設方案,多次召開研討會,並對擬選的廂房建設點位資訊進行公示,居民對垃圾分類廂房選點滿意度達98%以上。
綠色生活,共建宜居家園
“針對‘不要建在我家後院’此類鄰避問題,社區4次召集國窖明城業主代表及其物業公司,到府進行協商,終於説服國窖明城業主同意垃圾暫存點使用國窖明城用地。”石新路社區黨委書記蔡洪軒介紹到,隨後國窖明城業主也提出了需要新德銘居業主支付使用垃圾暫存點的收費要求,社區再次找到新德銘居業主及物業公司溝通協調,就這樣不下10次的“兩頭跑”終於敲定環保屋建在國窖明城,後期維護、管理、清潔由新德銘居負責的這種方案,這一項目才最終落成。
伴隨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石新路社區統籌佈局,率先完成轄區所有小區樓層撤桶,定點分類投放工作。原先垃圾暫存點建設方案也逐步提檔升級為智慧分類生態環保屋的實施,新德銘居打造為垃圾分類市級示範小區最終方案。
這一過程的變化,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小區投放點的減少而集中,分類要求更精準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固有習慣,帶來不便。社區組織黨員、網格員、垃圾指導員、巡檢員等社區力量長期駐守小區,對居民的疑惑一對一解答和指導,並利用項目的科技和時尚優勢,營造出垃圾分類新時尚的氛圍,培養居民綠色生活方式。
垃圾分類融合治理,垃圾站成了小區新風景
記者來到新德銘居小區的後門,見到了佔地面積350平方米,集四分類投放、垃圾暫存、分類服務中心、綠色驛站為一體的垃圾分類智慧生態環保屋。從外觀上看,根本看不出來這裡是存放垃圾的地方,即便走近了,也聞不到絲毫的異味。
不一會兒,國窖明城小區就有居民拎著垃圾前來丟。這位丟垃圾的居民王大姐告訴記者,現在這個垃圾站,位於兩個小區中間,既不算當道,又能解決實際問題,確實給居民辦了一件大實事。
記者注意到,垃圾分類廂房內部不僅合理佈局、規範,配置了其他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四分類投放點,還單獨設置了家庭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暫存點,解決了兩個小區分類垃圾無處暫存的問題。
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暫存點內還特意配置有除臭噴淋設備、驅蚊器、排風扇、洗手槽等設備,具有除臭、驅蚊、排風、沖洗等功能,營造了良好的投放環境。
廂房外修建綠色驛站,居民在投放垃圾的同時也能參觀廚余垃圾漚肥、生態植被、舊物改造等樣品,將科普、創新、時尚、互動、趣味集于一體,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垃圾分類廂房的有趣、便利和實用性,這裡就是居民丟垃圾後還能聊個天的好地方。
石橋鋪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小兵表示,智慧分類生態環保屋的投入使用,是石橋鋪街道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民服務的又一次生動實踐,今後也將持之以恒以黨建為引領,發揮組織堡壘和黨員先鋒作用,把新德銘居智慧分類生態環保屋這一新的生命作為宣教科普新陣地,不斷給予養分,煥發更多活力。(黃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