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請您來選

發佈時間:2021-12-10 08:57:07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珍珍

重慶日報記者12月8日從市委宣傳部獲悉,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已啟動,20名入圍候選人正式出爐,從12月9日起面向社會公示,市民可以通過微信、手機客戶端、網站、電視投票四種方式參與投票,為感動人物加油鼓勁。

平凡孕育偉大,感動傳遞力量。“感動重慶年度十大人物”評選活動是我市著力打造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文精神品牌活動。自2006年舉辦以來,已涌現出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感動人物,他們是我們身邊鮮活的價值觀、有形的正能量,對帶動全社會向善向上、見賢思齊發揮了巨大的示範引領作用。

今年的評選仍沿襲以往慣例,把事跡感人放在第一位,同時體現時代性、典型性、先進性。經過前期評選,最終確定了向社會公示的20位提名人選。他們中有為民解憂,破解基層治理難點的基層幹部;有熱愛本職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行業標兵和專家;有孝老愛親、熱心公益、見義勇為、自強不息的好市民;有不懈追求、實現人生夢想、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普通人,覆蓋了教師、護士、警察、工人、運動員、志願者等群體。

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社會公示投票時間為2021年12月9日9:00至12月13日18:00。廣大市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重慶廣播電視總臺”“重慶衛視”“重慶發佈”、第1眼手機客戶端、視界網和重慶廣電網路、IPTV(電信、聯通、移動)電視互動機頂盒參與投票。

此外,今年的投票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發展成果,採取多平臺、多渠道、多層次的傳播方式,向市民朋友傳播感動人物先進事跡,營造全民參與,向身邊好人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張莎)


1.守護人民電業的堅硬磐石——劉軍,男,卒年48歲,重慶川東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珍溪供電所所長

劉軍從事電力工作28年,始終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他心中裝著每一個父老鄉親,用心用情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組織建立了覆蓋供區的“村企服務微信群”,承諾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熱心服務讓群眾辦事少跑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舍小家為大家,堅守在防疫保電一線,保障了供區內8萬多用戶安全可靠用電。在他的帶領下,珍溪供電所各項管理指標名列前茅,榮獲國家電網公司“工人先鋒號”、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五星級紅旗班組”等稱號。2021年7月14日,在處理竊電違法行為中,他堅持原則、堅守底線,堅決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遭受不法侵害,因公殉職,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


2.堅守水文一線38年的防汛“尖兵”——劉勁梅,女,56歲,市水文監測總站五岔水文站站長

劉勁梅38年如一日堅守水文測報一線。五岔水文站是綦江流域控制站、國家一級水文站和中央報汛站。2020年6月22日,五岔水文站迎來歷史最大洪水,重慶發佈了歷史上第一次洪水紅色預警,她帶領同事不分晝夜,堅守在搶測洪水的第一線,採集到第一手數據,形成高品質的水文測報,為綦江流域提前佈防、人員轉移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13萬餘人得以安全轉移和安置,為應對歷史特大洪水取得“零傷亡”的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水文一線工作的38年裏,她守候了每一次洪峰過境,沒有漏發一次水情報文,沒有一次生産安全事故。榮獲“重慶市擔當作為好幹部”“重慶水利實干家”稱號。


3.德藝雙馨的百歲藝術教育家——劉國樞,男,102歲,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劉國樞是中國第二代油畫家,“四川畫派”的重要奠基人,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的早期創建者之一,他用自己的雙手推動了西南地區藝術教育事業的更疊,也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下歷史的進程。他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油畫代表作《紅軍到川北》《飛奪瀘定橋》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名作,《飛奪瀘定橋》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併入選小學語文課本,2021該作品入選中央電視臺錄製的“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他與劉藝斯、葉正昌等一道開創了川美油畫的學術傳統,先後培養了羅中立、高小華、王大同、何多苓、龐茂琨等一大批享譽全國的油畫藝術家。現在,102歲的他依然堅持學習和創作,繼續為重慶藝術文化繁榮和教育事業發展貢獻餘熱。


4.矢志科技報國實業興國的百歲老人——何慶缽,男,104歲,民建會員,原重慶市中小企業局高級工程師

何慶缽,中國研發電解法生産高錳酸鉀第一人。學生時代,他立志科學救國,組織200余名同學,組建“新中國科學建設協進會”,創辦最早的中學生科普雜誌之一——《科學中學生》。抗戰時期,他創辦藥廠,成功研發並生産出價廉物美的“硫酸銨”,為人造汽油生産作出重大貢獻。解放前夕,他通過電解法製造出高錳酸鉀,又獨資創辦一家制藥廠,批量生産高錳酸鉀。新中國成立後,他將兩家工廠,以及按當時政策規定每年可分得的固定資産利息,全部捐獻國家,專心到工廠從事技術研究工作,研發並推進棉綸生産等多個工業項目。1985年,68歲的他從中小企業局退休,開辦企業,研發保健飲料、飼料添加劑。85歲時研發空氣凈化器並獲得國家專利。如今,104歲的他仍在思考發明創造。


5.衝鋒在前不負青春的沙磁衛士——張海洋,男,36歲,沙坪壩區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站長

張海洋奮戰在滅火救援一線18年,先後參與3000余起火災撲救、3600余次搶險救援,搶救疏散1000多人。“5·12”汶川地震救援,他爬入廢墟,連續奮戰14個小時,硬生生用手刨出被困者。2020年嘉陵江2號洪峰過境,磁器口、井口、雙碑等地段小區被淹,他帶領20名突擊隊員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經過30多次的往返,3個多小時的戰鬥,成功轉移出90余名居民。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重慶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稱號。


6.堅守大山深處33年的廣電“螺絲釘”——鄒光友,男,53歲,重慶廣播電視資訊網路有限公司江津分公司高山發射臺值機員

鄒光友紮根貧瘠偏遠的駱崍山33年。在遠離城區60多公里近乎與世隔絕的孤山頂上,他守護著兩座廣播電視無線發射塔,為山區數十萬家庭送去高品質的廣播電視節目。33年來,他穿壞了80多雙膠鞋,搶修設備400多次,排查各類安全隱患500多處,累計揹運設備和更新零件重逾10噸,確保發射臺數十台設備數十年如一日始終正常運轉,創下了33年“零事故”的驕人成績。作為一名普通的廣電人,他認真踐行“燃燒激情、紮根基層”的初心,為千家萬戶電視熒屏增添了美麗的色彩。


7.帶動鄉村婦女創收致富的苗繡傳承人——陳國桃,女,47歲,酉陽縣子月苗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國桃是酉州苗繡市級非遺傳承人。因為兒時的苗繡情結,15年前,她辭去銀行高薪工作,到大山深處向阿婆們學習傳統苗繡技藝。她走遍100多個村寨,潛心鑽研苗繡。2013年,創辦文化傳播公司,在酉陽縣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採取“公司+扶貧+鄉村繡娘”的生産幫扶模式,在酉陽縣及周邊區縣組織苗繡技藝培訓,將苗繡技藝傳授給山裏的婦女,讓她們拿起繡花針,依靠繡品為家庭增收,帶領3000余名鄉村婦女繡出了脫貧致富的美麗畫卷。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8.自願贍養耄耋孤寡老人15年的“孫女”——周千會,女,50歲,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區居民

周千會與柯瑞林夫婦是鄰居,2003年,柯瑞林為籌錢給老伴治病,徵地農轉非房屋安置時選擇了貨幣安置,租下周千會家的房屋居住。柯瑞林夫婦膝下無子女,周千會便經常到出租房裏照顧兩位老人。2006年,柯瑞林老伴過世,周千會毅然決定收留並照顧無任何經濟來源的柯瑞林。2007年,周千會將柯瑞林落戶到自家戶口簿上,在戶口簿上與戶主關係一欄裏,填寫上了“爺爺”。在周千會的悉心照顧下,如今柯瑞林已111歲高壽。周千會自願贍養孤寡老人柯瑞林15年,以無私的愛與陪伴為非親非故的老人撐起了一片溫暖的港灣,用行動詮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榮獲“重慶市道德模範”“中國好人”等稱號。


9.暮光裏的“90後”守護者——周燦,女,29歲,市第一福利院社工

她,從事的是一個特殊的職業。2016年,周燦畢業進入市第一福利院工作,成為全院第一個觸碰“臨終關懷服務”的人。5年來,她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和無怨無悔的孝愛之心,為上百位重症、垂危的老人以及家庭提供“養、護、醫、康加人文關懷”的全方位照顧服務,給了生命最後一程的溫暖守護。她牽頭梳理《臨終關懷服務手冊》等實用技能及企業標準,參與《養老機構臨終關懷服務規範》地方標準起草,被各級主流媒體報道20余次。2019年,她組織團隊10次往返黔渝,開展養老及社工人才培養培訓等工作。榮獲“2018年度重慶市向上向善好青年”“2020年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重慶市最美社會工作者”等稱號。


10.把樹扎進石頭縫裏的生態修復“美容師”——林雲喜,男,65歲,巫溪縣寧廠鎮官山林場職工

巫溪縣寧廠鎮曾是著名的制鹽之地,嚴重石漠化、鹽鹼化的土地,成了山體上難以消除的疤痕。寧廠鎮官山林場工班長林雲喜,紮根林區20年來,用畢生心血為這片土地種上了綠色。2012年以來,他帶領平均年齡50多歲的100余名農民,在垂直高度有300米的懸崖峭壁上栽樹,種下1000多畝近7萬株樹苗,給荒漠山野換上綠裝,讓森林“長”在肩背上。如今後溪河寧廠古鎮段兩岸崖壁上共完成栽植19萬餘株苗木,綜合成活率達到95%,植被覆蓋率由20%提升至40%。


11.44年如一日照顧腦癱兒子的堅強母親——婁必琳,女,72歲,南川區東城街道長亭社區居民

1987年,婁必琳的丈夫去世,留下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二兒子張勇出生就是重度腦癱,喪失語言和行動能力,醫生斷言他活不過4歲。婁必琳靠在親戚朋友處租借的一些地種菜為生,獨自一人支撐起殘缺的家庭,拼盡全力、想方設法撫育孩子們,特別是腦癱孩子張勇。在她44年如一日的精心呵護下,張勇自學成才,通過一本詞典學習識字,愛上閱讀和寫作,還能自食其力,賺取稿費補貼家用。張勇在給母親婁必琳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從不怨悔命運的曲折,因為有媽媽深沉的愛伴隨著我苦難的人生,便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運……”


12.從“自家富”到“大家富”的農民企業家——梁榮,男,51歲,中共黨員,重慶優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巴南區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

“有女不嫁天近坪,爬坡上坎累死人”,過去重慶巴南區二聖鎮天坪村是出了名的“光棍村”。1984年,年少的梁榮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進城打拼,勤勤懇懇,從“窮小子”變成“小老闆”;他積極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號召,引領鄉親們重回家鄉,在荒涼土坡上播下希望的種子,建成苗木園區,在他遇到極度困難時候,他變賣所有家産,堅持苦幹實幹,不認命;他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將“苗木園區變成苗木景區”,每年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萬人次。一花引來百花開,全村建起30多家農家樂,每家年均收入30萬元以上。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緊追時代改革大潮,擼起袖子加油幹,用自己的實踐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新型農民本色,因為他堅信,走出去,是為了更好地回來,回來是為了帶動更多的人富裕起來。


13.紮根一線的最美鄉村信貸員——傅小康,男,49歲,中國農業銀行重慶武隆支行“三農”客戶經理

傅小康紮根在服務“三農”第一線12年,累計發放小額農戶貸款3900余筆,幫助2100余農戶解決超3.7億元信貸需求。他送培訓、解難題,是農戶心中的“自家人”“致富顧問”,貸款支農,先後幫助1000多戶農戶解決生活困難,幫扶冬桃種植戶、烤煙種植戶發展壯大,支援龍寶塘村建成幾千畝中藥材基地,帶動800余農戶發展産業增收致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農業銀行“功勳員工”、中國農業銀行“優秀共産黨員”等稱號。


14.退伍不褪色投身公益的退伍老兵——彭剛,男,35歲,北碚區青聯委員、北碚(人防)山城雪豹應急救援青年突擊隊隊長

彭剛2008年從海軍退役,2020年5月加入北碚(人防)山城雪豹應急救援青年突擊隊,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多次投身公益性應急救援。2020年8月18日,北碚區特大洪峰過境,彭剛帶領突擊隊安全轉移42名群眾,而自己家卻被洪水淹沒。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彭剛帶領突擊隊前往救援,成功救出472名被困群眾。10月17日,3名群眾被困嘉陵江心,彭剛帶隊駕駛衝鋒舟,冒著生命危險在湍急的江水中成功將其解救。彭剛擔任隊長期間,帶領隊員參與救援任務13次,出動人員150人次,保護了近千名群眾的生命和財産安全。


15.奮不顧身躍進長江守護生命的救人英雄——彭勇祥,男,48歲,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五龍廟社區居民

從1994年夏天,21歲的彭勇祥在長江裏救起了第一個人,20多年來他已經托起20多條生命。1999年8月,一名落水男子身臨漩渦,船隻無法靠近,他冒險跳進長江裏,成功將男子救起。2008年夏天傍晚,正在船上的彭勇祥聽到小孩的呼救,他跳上小漁船,衝到被回水沱推向深水區的兩個小學生身邊,將他們帶到岸邊。2020年8月19日,洪水過境重慶,一名中年男子漂在浮筒上,周圍全是亂流、漩渦,他獨自駕駛小船施救,用竹篙將他拉到船上。彭勇祥20多年不斷救人的事跡被傳為佳話。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16.把群眾事當自家事的“跑腿書記”——謝雪梅,女,46歲,重慶高新區曾家鎮龍臺社區黨支部書記

謝雪梅所在的龍臺社區有常住居民1.4萬餘人,主要為當地徵地拆遷後安置進來的農民,社區管理難度極大。自2016年到任以來,她始終堅持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將一個曾經“臟亂差”的問題小區治理成為“潔凈美”的和諧家園。她創新社區服務模式,打破傳統社區“一站式”大廳格局,將社區服務中心完成去辦公化改造,推出“社區客廳”,設置“雪梅聽您説”談心室,拉近與居民的距離,以“家”的溫度、“+”的態度服務好社區群眾,全方位滿足人民群眾需求。


17.鐵道邊日夜守望的護路工——廖小城,男,54歲,渝利線重慶豐都高鐵路段護路隊護路工

廖小城以不足3平方米的崗亭為家,無論夏天烈日酷暑,還是冬天寒風凜冽,他與妻子24小時輪流堅守,記錄來回70余班動車通行情況。1公里的鐵路沿線,他每天徒步行走近6公里,來回巡查鐵路防護網至少3次,及時消除防護網破損漏洞、清理滾落到防護網上的落石。2015年他準確判斷洪水險情,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2016年,豐都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他舍小家為大家,頂著瓢潑大雨,沿著鐵路仔細查看,自己家中的大部分財産卻被洪水卷走。渝利鐵路豐都段運作7年來,廖小城所巡護路段實現人和動物“零”破網,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著不平凡的事業。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個人”稱號。


18.自強不息三戰殘奧終奪金的獨臂少年——廖克力,男,31歲,中國殘疾人乒乓球國家隊運動員

廖克力5歲時,因意外截肢成為肢體二級殘疾。他克服身體不便,常年刻苦訓練,走上乒乓球職業訓練之路,進入中國殘疾人乒乓球國家隊。2012年,奪得倫敦殘奧會乒乓球單打第五名和團體第五名,2021年,奪得東京殘奧會乒乓球男子團體TT6—7級金牌1枚、乒乓球男單TT7級銅牌1枚,實現殘奧會上重慶籍選手金牌的“零突破”。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個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重慶好人”等稱號。


19.把課堂設在扶貧路上的專家——廖和平,女,56歲,西南大學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廖和平長期致力於減貧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2016年以來,她帶領團隊先後深入渝、貴、川、滇、寧、鄂、湘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134個區縣、1978個鄉鎮、3170個行政村、15.8萬農戶,開展貧困縣退出評估檢查和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以及鄉村振興工作諮詢服務,向國家呈現全面、科學、真實的評估結果,為地方政府提供1246條脫貧攻堅工作建議。她堅持實踐育人,組織6560人次學生深入貧困地區、西部山區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學生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20.守護一江碧水的“水醫生”——魏嵬,男,40歲,巫山縣生態環境監測站副站長

魏嵬長期紮根並服務於基層,堅守在環境監測保護長江的一線崗位。十六載一線守護,跋山涉水,風吹雨淋,足跡遍佈巫山縣域內長江段及其6條支流,行程超8萬公里水路,相當於繞地球一週。作為站內的技術領頭人,個人持證上崗項目達54項,佔全站持證上崗數的一半以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多次帶領監測人員深入一線開展廢水採樣監測,確保水環境品質安全……他竭盡全力做好轄區內的環境品質監測、污染源監督監測和執法、應急等監測工作,以實際行動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守好“渝東門戶”。榮獲“重慶市最美生態文明踐行者”稱號,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三五”人才技術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