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北:昔日礦山驚艷世人!十年堅持,見證蝶變

發佈時間:2021-11-17 10:03:42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吳婕

“看到渝北銅鑼山礦山公園從廢棄的採礦區變成今天的‘網紅景點’,我非常激動。”今年,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正式開園迎客,受到了廣大市民和遊客的追捧。僅國慶七天,入園打卡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共接待遊客5.5萬人次。“都市黃龍”“重慶小九寨”等美名傳播開來,令渝北礦山公園成為新一屆的“網紅景點”。這讓一直關注的渝北區政協人十分感慨。

然而,在2010年以前,這裡還是正在開採的礦區,道路坑坑洼洼,四週粉塵遍佈,周邊居民避之不及。十餘年來,從採石場關閉前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到修復建設期對礦山公園改造的持續調研,渝北區政協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見證並助推了礦山公園的蝶變。

“孵化”:

關閉採石場孕育新生力量

渝北銅鑼山屬於重慶主城“四山”之一,石灰岩資源豐富,一度是主城重要的碎石供應基地。但大規模的露天採礦活動造成土地損毀、植被破壞,生態退化嚴重。

“那時候我們來調研,老百姓都反映説灰塵大得很,平時連窗戶都不敢開,衣服都不敢曬。”區政協委員陳煜表示,委員們多次開展視察調研,準確掌握第一手資料,真正把各方面情況摸清吃透;多次虛心請教群眾,傾聽意見,化解矛盾,並通過提案、社情民意資訊等方式積極建言獻策,推動相關部門按照市政府“四山”管制相關要求,解決群眾難題。委員們的關注推動取得了成效,2012年該區域採石場實施全面關閉。

當委員們興衝衝再次去礦區調研時,出現在面前的並非一派欣欣向榮:關閉後的礦山遺留下41個大小廢棄礦坑,其中12個為有水礦坑,形成14.87平方公里影響區,存在著安全隱患突出、生態退化嚴重等問題,採礦區的生態修護和重建又進入了委員們的視野。

“建議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因地制宜考慮礦山生態修復效益。”

“對於具有資源稟賦的部分礦山,建議將生態修復與後期利用結合,適當考慮礦山生態修復的景觀功能。”

“建議在最大化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展現悠久的採礦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渝北特色。”

“建議將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與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民生改善等工作統籌推進,充分整合利用分散在各部門的政策措施,探索試點新辦法,發揮政策組合效應。”

一條條“妙計良方”在廢坑碎石間“孕育”起新的希望,為礦山公園的誕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成蛹”:

啟動修復顯現“網紅”潛質

2015年,渝北區正式啟動對銅鑼山廢棄礦山的整治工作。委員們密切關注著項目的進展情況,每年都要到實地視察、聽取通報,充分調查論證項目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進行風險評估和輿情研判,並根據項目不同階段進展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截至2016年底,該工程一期完成,整治恢復低效生産力耕地280畝,恢復可供利用建設用地149畝,整治恢復綠化景觀用地99畝。2017年3月,銅鑼山成功獲批市級礦山公園資格,同年12月成功獲批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

據該區政協城環委主任龔華敏介紹,正式開園雖然是今年,但早在2018年左右,礦山公園就已經在小範圍“火”過一次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徒步愛好者自發組織到這兒打卡,拍出來的照片很受追捧。

“2018年我們來調研時就發現,礦山公園絕對有‘網紅景點’的潛質,但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交通不方便、礦坑安全隱患突出、周邊沒有食宿接待條件等。”三屆區政協委員蘇玉梅不無擔憂。

“化蝶”:

全面推進建設美麗亮相

如何把銅鑼山礦山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好,把公園建設打造好又成為了委員們的心頭事。在總體規劃編制和全面建設期間,委員們對礦山公園的關注從未停止,依舊延續到實地、查實情的作風,真正把各方面情況吃透摸準,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確保提出的意見切合當地實際、反映群眾呼聲。

據渝北區規劃與自然資源局相關人員介紹,截至2020年底,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總投資1.47億元,完成1至5期(10個礦坑)礦山生態修復107公頃。區文旅公司在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基礎上完善了一至三期項目相關旅遊配套設施,自開放以來遊人如織,已成為重慶的“網紅景點”,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效益顯著。

礦山公園已經讓周邊群眾初步嘗到了“甜頭”。委員們還將持續關注公園後續發展,讓更多的遊客能來、愛來、常來,使修復後的礦山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高嬌嬌、 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