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這五年②║奏響鄉村振興的華美樂章

發佈時間:2021-11-11 10:23:25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李柯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廣安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業生産要素高效集聚。

五年來,鄉村振興的縮影鮮明地標注在五年的時間軸上,清晰地記錄著廣安市攻堅拔寨的5年,發展最快的5年。廣大農業農村工作者在希望的田野上苦幹實幹,繪就出一幅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圖景,一曲曲鄉村振興的華美樂章廣安大地奏響。

數看“鄉村振興”

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糧食産量實現五連增,2020年總産181.1萬噸,比2016年178.15萬噸增長2.95萬噸,年平均增長0.74萬噸。2021年,預測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38.9萬畝、總産185.2萬噸。

成功創建省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1個、先進鄉鎮5個、示範村54個,認定市級先進縣(市、區)2個、先進鄉鎮19個、示範村115個。

建成國家農業産業強鎮5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個,廣安龍安柚被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2020年,第一産業增加值235.3億元,比2016年168.6億元增加66.7億元,年平均增長16.7億元、增速3.0%;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7867元,比2016年12479元增加5388元,年平均增長1347元、增速9.4%。

……

這是廣安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取得決定性成就的五年——廣安市6個縣(市、區)全域摘帽、82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2.48萬人全員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廣安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廣安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突出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促融合,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同時,精準落實扶貧政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農村群眾持續增收,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錨定“持續增收”

脫貧攻堅交出滿意答卷

當前,正值龍安柚成熟的季節,柚子綴滿枝頭,香氣四溢。11月2日清晨,廣安區龍安鄉革新村的沉寂被汽車鳴笛聲打破。一輛輛等待柚子裝車的大卡車排成排,村民們樂呵呵地將剛採摘的柚子裝成箱,搬上車。

“現在龍安柚是我們的‘致富果’,賣到了全國各地!”增收的喜悅挂在革新村3組村民龍成民的臉上,他説,過去5毛一斤的柚子,現在可賣5元一斤,僅靠賣柚子這一項,他家增收便超萬元,“現在柚子口感好、銷路俏,我們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龍安柚托起了廣大農民的脫貧致富夢,也打開了革新村美麗蛻變之門。如今,革新村引導農民樹立市場意識,加強管理、提高品質,從典型的無優勢、無基礎、無特色“三無”的窮山溝一躍成為擁有特色農産品的“聚寶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廣安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選派1194名第一書記、820個駐村工作組、5.08萬餘名幫扶幹部紮根基層一線,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著力補齊鄉村振興短板,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加快融入産業鏈,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

脫貧攻堅,精準是要義。從精準識貧到精準扶貧再到精準脫貧,廣安市把“精準”貫穿于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創新建立扶貧對象“精細化管理記錄簿+二維碼資訊卡+APP資訊管理平臺”脫貧攻堅精細管理模式,利用大數據對資訊精準管理,實現了幫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詢、可評價、可問責。該模式屬全國首創,在全省予以推廣。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是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的最大障礙。為此,廣安市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建成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片148萬畝、高標準農田196萬畝,發展的龍安柚、蜜梨等本地特色農産品已初具規模。同時,推行“企業+基地+貧困戶”等帶貧減貧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465個,帶動2.58萬戶脫貧戶穩定增收。

通過這些有效措施,廣安各地成功摘掉了“窮帽子”,農民鼓起了“錢袋子”。全市脫貧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1631元增長到2020年的9791元,年均增幅34.8%。

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成果來之不易,必須不遺餘力鞏固拓展。廣安市出臺《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全面完成市、縣鄉村振興機構掛牌工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聚焦“産業興旺”

鄉村振興邁出鏗鏘步伐

近段時間雨水偏多,正是花椒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11月2日,隨著“嗡嗡嗡”的機鳴聲,無人機靈活自如地在前鋒·廣安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花椒基地上方飛行、盤旋,並向下噴出均勻的白色煙霧……這些管護舉措是否到位將決定來年花椒産量及品質。

“無人機噴藥殺蟲高效又省力,讓花椒管護‘智慧’起來。”前鋒區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負責人王勇表示,為科學管控花椒,五年來,園區建立專家工作站,安裝使用小型氣象監測站、水肥一體化設施等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園區實現機械化、集約化、智慧化發展。

王勇説,受花椒行情影響,好産品未必能賣出好價格。過去,園區缺少深加工設備,剛採摘的鮮花椒急需銷售出去,否則影響品質,因此容易被壓價。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今年園區投資建設了加工中心、凍庫,保證花椒效益最大化,“鮮花椒可以加工成幹花椒,也可以冷藏凍庫,增強了花椒抗風險能力。”

梳理前鋒·廣安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脈絡:2017年土地調型建基地、2018—2019年擴規模、2020年納入省級培育園區……“園區提檔升級的出發點都在助農增收。”王勇稱,5年來,園區建成核心標準化基地1.2萬畝,年綜合産值2.1億元,推行“農戶+公司+村集體+基地”等利益聯結模式,帶動前鋒發展花椒10萬畝,椒農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區平均水準20%以上,青花椒已成為前鋒農業的支柱産業。

不僅是青花椒,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叫得出”“喊得響”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遍地開花”——廣安龍安柚、廣安蜜梨、鄰水臍橙、岳池稻米、武勝大雅柑、花卉藥材以及湖羊養殖等。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廣安市將産業和“三農”工作、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以産業帶動鄉村振興,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突出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促融合,以廣安龍安柚、鄰水臍橙、廣安蜜梨“三大拳頭”産品為引領,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一縣一特色”農業産業品質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築牢糧食安全,“飯碗”端得更穩。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303.4萬畝。糧食産量實現五連增,2020年總産181.1萬噸,比2016年178.15萬噸增長2.95萬噸,年平均增長0.74萬噸。

這五年,全市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有了新提高,廣安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加快形成,農業産業助力脫貧攻堅作用更加明顯,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注重“塑形鑄魂”

美麗田園勾勒“詩和遠方”

“今天有十來桌,週末更多!”10月29日,在岳池縣白廟鎮鄭家村經營一家農家樂的古永林,忙得不可開交,開業一年多,他的農家樂已成了“網紅地”,“剛投資時心裏也打鼓,好在鄭家村環境美、人氣旺,我的生意一帆風順!”

鄭家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得益於岳池縣建設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遊區,鄭家村以鄉村振興為突破口,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借助悠久的農家文化,建設了竹山曲苑、東鄰西舍等,重現陸游《岳池農家》中的農家山水。同時,每月開展“文明星級家庭”評比活動等,推動移風易俗,樹立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

環境改善後,村美了,遊客來了,鄭家村成了遊客的“詩和遠方”,讓人流連忘返。2018年該村整村脫貧摘帽,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13.5萬元,景區土地租金收入110萬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06萬元。

這五年,鄭家村還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四川省文化旅遊融合示範村、天府旅遊名村等。

鄉鎮靚、村莊清、人居美。不止鄭家村,秀山麗水中,阡陌交通間:一片片春潮涌動的田野,一處處希望迸發的特色産業,一個個秀美整潔的村莊……沃野變成了令人嚮往的詩意田園。

“顏值”上塑“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麗新村,創建“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村1711個,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9%,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92%,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7%以上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準不斷提升,“臟亂差”蛻變為“美如畫”。

“氣質”上鑄“魂”——提升鄉村治理,深入開展法律進農村活動和“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指導各地修訂完善村規民約2000余個,開展“文化列車”“文化院壩建設”“千村文化扶貧工程”。

青山綠水之間,一幅秀美活力的鄉村新貌愈加清晰,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賨州大地鋪展。(黃姝穎、黎紅剛、趙露、黃方瑤、朱俊吉、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