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九龍坡:一封感謝信背後的“人情味”

發佈時間:2021-06-25 13:58:51 來源:上游新聞 責任編輯:唐威廉

位於重慶九龍坡區人民醫院B區的ICU(重症醫學科)病房裏,兩個人拿著手機看著螢幕,他們一個是患者,一個是醫生,一個80多歲,一個30多歲。

“老人家,你的老伴又來看你了,你要加油。”穿白大褂的女醫生聲音輕柔,時不時幫老人理理頭髮,拍拍後背,以示鼓勵。

這一幕,發生在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張海燕的查房途中,ICU病房患者家屬不能進入,而家屬想近距離看看父親。張海燕把手機消毒後帶到病床前,和家屬“連線”後,老人家的身體尚未痊癒,目光裏還是露出了堅毅。

image.png

張海燕醫生拿著手機,幫患者和家屬視頻

張海燕説,希望借這樣的方式,滿足家屬的思念之情,也讓患者有信心。

一封感謝信

6月24日,筆者在九龍坡區人民醫院B區重症醫學科醫生辦公室,見到了下大夜班查房歸來的張海燕醫生。

這是一位從業10餘年,有著9年黨齡的醫生。近日,九龍坡區政府信箱收到一封群眾來信,信中表揚的對象就是張海燕醫生。

image.png 

張海燕醫生

 寫信人鍾先生説,祖母因心肺功能衰竭于6月8日離世。此前曾于6月4日前往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治療,在治療期間,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張海燕準確診斷,悉心照料,並耐心給家屬做解釋工作。鍾先生很感動,不知道怎麼表示感激之情,就寫了表揚信手動“點讚”。

“在海燕醫生身上體現了一名共産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踐行了一名醫務工作者良好的醫德醫風,極大地改善和融洽了醫患關係,為醫院培養出這樣優秀的醫生點讚。”鍾先生在感謝信上這樣説。

提及表揚信的事情,筆者發現重症醫學科的9個醫生都收到過患者的感謝信和錦旗,張海燕和同事們很謙虛,“我們作為醫生,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重症醫學科主任陳仲祥説,科室每年收到五六封感謝信或者錦旗,只是沒有想到患者家屬會把感謝信投到政府信箱,這還是第一次。“這是對我們工作極大的鼓勵與肯定,很欣慰。”有了患者家屬的鼓勵和認可,陳仲祥表示,科室全體醫護人員會繼續努力為病患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

一次“心靈”翻越

和重症醫學科醫生們交談,他們説,當醫生久了,會有某一個時刻,內心深處會有一根隱秘的弦被不經意間觸及,那時,身為醫者才完成了一次“心靈上”的翻越。

42歲張海燕的一次“翻越”來自一位老奶奶患者的“抱抱”。

那是2012年,她在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進修,一位來自外地的老奶奶康復出院,臨行前給了醫生們一個大大的擁抱,那個擁抱讓張海燕有種“觸電”的感覺。那是一種職業使命感的榮光,更明白了“醫者仁心”的含義。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是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説的是在治病的同時,醫生需要經常對病人予以關心和幫助,並且用寬心安慰的話語來和他們交流溝通。重症醫學科的患者,通常年紀大,病程長,家屬容易急躁。張海燕覺得這段話用來形容這些悉心照料重症醫學科患者的同事們再恰當不過。

張醫生和他們溝通病情時,遇到大堆生澀的專業術語時,她用筆在紙上畫,“這裡是小腦,病灶在這裡,像一個小核桃,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壓迫腦幹……”

“把患者當家人,站在他們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分析病情,治療費用,大部分家屬還是能理解我們。”張海燕説。

一種ICU裏的情感

習慣了消毒水的氣味與單調的白大褂,在重症醫學科病房工作13年的張海燕經常跟患者在一起,治病,也聽他們嘮嘮叨叨。 

在這裡工作久了,會有一種超越職業成長之外的感悟:從老病死出發,逆行去感受生命作為個體存在的情感。 

有時,和患者相處久了,被“治愈”的不只是患者,還有醫生。

一對貴州來的老夫妻,老奶奶住在ICU病房裏,插著氣管不能説話。

90多歲的老爺爺,腰桿筆直筆直的,每天探望老伴時都帶來一份手寫的“情書”。老奶奶住在ICU一週多時間,醫生護士們輪流充當信使,給老奶奶念信。“親愛的老伴,以前都是你照顧我,現在換我來照顧你啰……”書信上有時回憶當年的愛情,有時講述生活瑣事,老奶奶雖然不能説話,但眼裏含著淚花。

這位“90後”老爺爺的“情書”看哭了張海燕在內的科室醫護人員。

總覺得愛情天梯之類的故事離自己太遠,看到這種跨越了幾十年的情感,張海燕的心裏“突然柔軟了一下”,“我們一些年輕的醫生護士看了老爺爺的‘情書’,又開始相信愛情了。”

重症醫學科主任陳仲祥説,“醫者面前,每一個個體的治療都值得全力以赴,病房裏不只需要高精尖的科技、精湛的技術、充足的知識儲備,還需要有溫度的‘人情味’,對生命的敬畏。”(王渝鳳、鄔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