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兩江重慶首頁 頭條 要聞 經濟 交通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遊 企業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産 大數據 時評 政務聯播 視頻訪談 成渝經濟 網上直播 特別策劃 雙語資訊
  
西部新動力源崛起暢通國內大迴圈
作者:浦超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時間:2021-01-27 13:55:58責編:葉溪

西部地區正在成為帶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力源”。這個正在崛起的中國第四增長極腹地廣闊,勞動力資源豐富,要素成本比較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在加快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區這個中國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是暢通國內大迴圈的重要基點,同時也是連接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樞紐,這對於中國和世界都是新的機遇。

成渝:西部新增長極撬動樞紐支點

1月1日上午10時,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中,汽笛聲同時響起。首列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帶著新年的新氣象一路駛向歐洲的波蘭羅茲和德國杜伊斯堡。從此,成渝兩地開行的中歐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號,再不分彼此。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增長極之後,中國西部正式啟動建設新增長極。

短短一年間,川渝兩地以成渝為龍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合作熱情,在制度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濟民生合作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如同滿載的“成渝號”一樣跑出了“加速度”。

打造區域協作高水準樣板

2020年4月22日,重慶洪崖洞和成都寬窄巷子正式啟動戰略合作,成為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首個項目。這則不太“起眼”的消息引爆了成渝網友的朋友圈,被戲稱為“寬洪大量”組合。

2019年,成渝地區實現GDP近7萬億元,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增長極之後,中國又一個大的區域經濟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全球風雲變幻,我國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立足西部腹地,輻射歐亞大陸的成渝地區,也肩負起向“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轉變的新使命。

“成渝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準樣板。”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一年來川渝兩省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最大共識。

一年中,重慶市委五屆八次全會、九次全會,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八次全會,都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主題或主要內容;

川渝兩省市均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戰略引領,統攬“十四五”各項重點工作;

川渝兩次召開黨政聯席會議,共同制定一系列實施方案,一年來簽署各類合作協議236份;共同推動開工建設27個標誌性引領性項目,完成投資354億元;包括産業合作在內的重大項目總投資額超5500億元;兩地首批遴選101名幹部互派到重要部門和崗位挂職;幹部專題培訓超6000人;科技專家資訊資源共用超3萬人……

“川渝兩省市這麼緊密的互動,是多年來未有的。”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興奮地説,“我親眼目睹這一年來,兩地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在積極務實交流合作。可以預見未來的巴山蜀水將會更加生機勃發。”

迎來交通基礎設施大突破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長期以來,交通不暢成為川渝經濟社會往來的最大障礙,斷頭路、小慢車讓人時常“望路興嘆”。

2020年12月24日,成渝高鐵最高時速提升到350公里,成渝間實現高鐵公交化運營1小時直達。

同一天,成都-達州-萬州高速鐵路正式開工,全線設計時速350公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板塊“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迎來交通大突破。

位於成都和重慶中軸線的天府新機場2020年底也基本建成,未來將主要承擔國際航線任務,而成都是中國與歐洲中心城市空中直線距離最近的地方。

在雙城經濟圈戰略的引領下,過去一年成渝地區在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方面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齊頭並進。

川渝兩省市共同簽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等“1+6”合作框架協議,共同申報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交通強國試點任務近期也獲得了交通運輸部正式批復,成為川渝兩省市落實中央“一盤棋、一體化”發展要求的典型代表。

以高速公路為例,川渝間規劃的25條高速公路通道已建成13條,在建4條,並相繼實現了第一次聯合開工、開通高速公路,不斷加強頂層規劃設計,互聯互通水準大幅提升。如毗鄰重慶萬州的四川達州,2017年高速公路車流量僅為550萬輛,2020年猛增至6300萬輛。

29歲的孔成章家住四川遂寧,他在毗鄰的重慶潼南區開辦了一家竹木製品企業,經常在兩地往來:“以前最大的煩惱就是交通不暢,私人麵包車又貴又不安全。”

2020年4月23日,重慶市潼南區與四川省遂寧市之間開行跨省城際公交線路,這是成渝地區毗鄰區縣開行的首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也是西部首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

“自從城際公交車開通我就是它的常客,一趟只需要兩三塊錢,非常方便。”孔成章高興地説,“對我而言,這差不多就是同城生活了。”

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下考量,依託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成渝地區,已從內陸腹地變身為開放前沿,承東啟西、聯通南北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從地圖上看,多條國際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區形成聯結點——向東,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打通“最後一公里”,實現“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銜接;向西,中歐班列可從成渝直達歐洲各國;向南,成渝直達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已常態化運作;向北,成渝均已開通直達俄羅斯的國際班列。

“今天這趟班列運載了我們將在歐洲市場銷售的冰箱,2020年我們對歐洲地區的出口增長了30%。未來會有更多的長虹家電産品由中歐班列(成渝)號送到歐洲消費者手中。”1月1日上午,看著向西而去的首列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大文滿懷希望。

探索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

如何突破現有行政區劃限制,推動實質性的一體化發展,川渝兩地以勇為人先的改革作答。2020年3月17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就明確:以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為突破,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金秋十月,在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與毗鄰的重慶市渝北區交界處,一場改革試驗正如火如荼展開。兩地共同出地劃定5平方公里建立“川渝高竹新區”,共同派出幹部組成管理團隊,共同出資成立建設開發平臺,共用兩省市招商引資政策。

截至目前,園區簽約入駐企業129個,其中近半企業已開工,實現産值57億多元,同比增長近五成。

最早入駐園區的四川華可視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國慶中秋長假仍在加班加點調試設備,高竹新區的設立讓前來考察洽談的投資者絡繹不絕,訂單不斷。

同樣的探索在川渝毗鄰地區不斷出爐。《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正在加緊制定;“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2020年12月29日得到川渝兩省市共同批復;川南重鎮瀘州市與重慶永川簽訂協議,在毗鄰的700公里範圍內建設“川渝融合發展示範區”。

瀘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張毅賢用“去行政化”來描述這次改革——示範區統一規劃為12個組團,一張藍圖,分頭實施,同步推進。産業由企業來投,並帶動上下游配套;政府只管規劃、安全、環保和社會事務等底線,不再“疊床架屋”,剩下的“一切交給市場”。

“一家親”正在成渝地區形成共識,兩地人民的改革獲得感大幅增強。

2020年川渝兩地95個事項實現“川渝通辦”,不僅超額完成國家任務,還新增了32個川渝特色“跨省通辦”事項,並把5個國家要求2021年底實現“跨省通辦”的事項實現時間提前了一年。

“在四川做活兒,也能從重慶的電子稅務局進去開票,再也不用多跑腿了。”2020年12月24日,從事20多年財務工作的老會計袁春來體驗了電子稅務局“川渝通辦”功能後讚不絕口,“今後就是進一家門辦事了,方便!”(記者江毅趙宇飛李力可胡旭)

雲南:跨越式發展立體化開放

綠色能源快速崛起,新興産業如火如荼,“一煙獨大”格局發生改變,交通短板補強,對外開放提速,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前沿,背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輻射帶動的雲南省後發優勢逐漸顯現,發展品質顯著提升,經濟增速居全國前列,闖出了一條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路子。

結構優化動能轉換

2019年12月,雲南神火90萬噸綠色鋁項目投産;2020年9月,魏橋集團年産203萬噸綠色鋁項目投産;2020年9月,雲南文山鋁業50萬噸綠色鋁項目投産……雲南省推動綠色能源和鋁産業深度融合取得重大進展。

西安隆基、錦州陽光、通威集團、晶科能源和江西宇澤等重點企業陸續進駐,累計建成單晶矽棒産能73吉瓦、單晶矽片産能70吉瓦、光伏組件産能50兆瓦,並形成完整産業鏈,雲南打造的全球硅光伏産業新高地雛形初現。

綠色鋁、硅光伏只是雲南優化産業結構的縮影。“十三五”以來,雲南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不斷推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旅遊文化、資訊等八大重點産業高品質發展,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全力建設“數字雲南”,制定了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決定,著力打造5個萬億級、8個千億級産業……

壯大“新動能”,培育“新引擎”,工業經濟發展品質水準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煙草持續發揮“穩定器”作用的同時,非煙産業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64.1%提高到2019年的75.3%。資訊、石油化工、醫藥製造、食品製造等産業保持高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由3876個增至4388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産突破2萬億元。

雲南省發改委副主任趙修春介紹,“十三五”期間雲南每年經濟增速都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個百分點以上,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經濟總量躍上2萬億元臺階,實現里程碑式跨越。經濟總量全國位次前移5位,從2015年第23位提升到2019年第18位。

能源崛起交通巨變

2020年6月29日,“西電東送”的骨幹電源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産發電,成為雲南能源産業崛起的又一支撐。

雲南省能源局副局長喬國新介紹,近年來雲南省著力打好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推進綠色能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國家大型水電基地基本形成。

瀾滄江烏弄龍、裏底、黃登、大華橋、苗尾等水電項目相繼投産;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建成投産,白鶴灘水電站加速推進。目前金沙江、瀾滄江水電基地已投産水電站20座,裝機累計4599萬千瓦,較2015年兩江幹流裝機3686萬千瓦增長24.8%。

同時,中緬油氣管道及年産1300萬噸的煉油項目建成投産,徹底改變雲南省“無油少氣”局面。雲南省成品油年供應能力達2200萬噸左右。

另外,跨境電力聯網、電源合作開發成效顯著,建成13條與周邊國家電力互聯互通線路,“十三五”期間電力國際貿易約18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約7.5%,能源國際樞紐雛形顯現。

2019年能源工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較2015年的685億元增長近90%,能源産業躍升為雲南省第一大支柱産業,雲南經濟呈現多輪驅動發展格局。

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以滬昆高鐵、南昆高鐵為標誌,雲南省進入高鐵時代,8個州市相繼通高鐵。16個州市、110個縣(市、區)實現高速公路通車,“十三五”期間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是“十二五”末通車總里程的1.25倍。同時,國內外通航城市達185個,實現南亞東南亞首都航線全覆蓋。

雲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趙謹説,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實現了從“基本緩解”到“基本適應”的重大轉變,成為近年來雲南變化最大、群眾感受最深、成效最為明顯的行業之一。

構築立體化開放平臺

在中國—東盟(河口)跨境電商物流産業園,貼著二維碼的商品通過傳送帶完成錄入、計費、安檢等流程後,再搬上貨車運往越南。這是雲南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構建産業新業態的嘗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雲南自貿試驗區探索“網上”招商、“不見面”招商,“面對面”改為“屏對屏”,成功引入普洛斯、華為、印度賽諾、中農聯控、雅戈爾、惠科、合盛等重點企業。一項項改革、一個個項目、一家家企業……雲南自貿試驗區建設蹄疾步穩。

雲南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雲南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交匯點,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交流交往的開放門戶。

雲南省以自貿試驗區為引領,以昆明、曲靖、蒙自、嵩明楊林和大理5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帶動,以瑞麗、動臘(磨憨)2個國家級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核心,以中越、中老、中緬3個跨境經濟合作區為重點,以昆明、紅河2個綜合保稅區和瑞麗、河口、臨滄等9個邊境經濟合作區為支撐,逐步構築起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平臺體系,開放水準持續提高,雙向投資量質齊升。2015年至2019年,雲南省服務貿易規模年均增長15%。2020年前9月,全省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2017年分別壓縮86.46%和96.26%。

截至2020年10月,雲南省設立境外投資企業882家,投資涉及61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有90個國家和地區的5396家外資企業進駐雲南,全省貿易夥伴拓展至206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長江經濟帶發展提速,成渝經濟圈輻射帶動,“十四五”及未來更長一段時間,雲南省有望持續保持高速度高品質發展。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8000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8063

廣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