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兩江重慶首頁 頭條 要聞 經濟 交通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遊 企業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産 大數據 時評 政務聯播 視頻訪談 成渝經濟 網上直播 特別策劃 雙語資訊
  
兩條鐵軌繪就的西部內陸開放“路線圖”
作者:唐奕 來源:新華社 時間:2020-12-17 15:51:37責編:葉溪

image.png

全國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跨境電商B2B出口專列駛出重慶團結村車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中國網12月17日訊 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橙黃色的吊車依舊緊張地忙碌著,一列列裝滿了印有“中歐班列”圖標集裝箱的列車鳴響汽笛,緩緩駛出站臺,前往一萬多公里外的德國杜伊斯堡。

位於中國西部重慶市的團結村,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地標,也是中歐班列的首發站。2011年3月19日,中國第一條中歐班列線路“渝新歐”正是在這裡首發。如今,這裡已經成為開行頻次最密集、運作最穩定、貨源最豐富、帶動性最強的中歐班列之一。

“現在通過中歐班列只需要8天,俄羅斯的蜂蜜就進了重慶人的蜜罐,如今我這裡展覽的各類俄羅斯商品大多是通過中歐班列從歐洲運送過來的。”重慶兩江新區“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俄羅斯商品館負責人劉曉敏説,以前俄羅斯的貨物要運送到重慶,需要先通過海運抵達東部沿海地區,然後再通過長江才能抵達重慶,這中間要花費至少兩個月。

過於漫長的物流週期,給重慶對外開放戴上了沉重的枷鎖。水路不好走那就向西走陸路。中國開始將開放通道建設的視野放在了鐵路上,西經絲綢之路直達歐洲的“渝新歐”大通道就此誕生,它首次將中國西部內陸與歐洲的時空距離,從40多天縮短至12天左右。

“無論何時,始發現場都比過年還熱鬧。”2011年正式開行的首趟“渝新歐”班列的執行司機江彤看著繁忙的車站充滿了感慨,“每次出行前,單位都會用短信告知我具體任務,當年要隔好幾個星期才能收到一條駕駛‘渝新歐’列車的短信,現在每天都有六到七趟班列從這裡發出。” 


image.png

截至2019年底,中歐班列(渝新歐)已經累計開行超4500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沒有影響班列的正常運作,甚至在開行數量和貨值方面都跑出了“加速度”。1-10月開行班列量超過1700班、逆勢增長超35%,1-9月實現運輸貨值近650億元、同比增長超60%;9月開通了首個跨境電商B2B專列,讓中國B2B電商邁入規模化“賣全球”時代。

“我們公司原來的出口模式是通過一般貿易出口方式出口,報關種類多、資料複雜、耗時較長。跨境電商B2B出口方式以清單推送方式申報,簡化了海關編碼、減少了資料需求,大幅度提高了通關時效並降低了企業成本。”重慶鴻盛雲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于福順説。

團結村站的另外一處,在工作人員的指揮調度下,整齊排列著的深藍色集裝箱正被吊車一個個裝入列車的車皮,但它們的目的地不是歐洲,而是位於中國南部的廣西。

數年的發展讓單純的陸路運輸漸漸難以滿足西部企業向海外拓展業務的需求,因此繼中歐班列之後,重慶又在內陸率先打通更快捷的陸海新通道。

2017年9月,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陸海新通道”正式開通運營,利用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向南經中國廣西北部灣通達東南亞國家,比經東部地區出海節約15天左右,已成為中國西部內陸最快捷的出海通道。

短短三年時間,陸海新通道就實現了對中國西部內陸12省區市的全覆蓋,目的地拓展至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的246個港口。今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開行數量分別增長109%、171%和154%。

其中,貴州已首發陸海新通道外貿出口定制化專列、甘肅已實現陸海新通道沙烏地阿拉伯班列常態化運作、青海首次通過陸海新通道將純鹼售至泰國曼谷……在這條新的貿易通道的幫助下,中國西部內陸開始從中國對外開放的末梢成為開放的前沿。

今年中國提出,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在這個由兩條鐵軌繪就的西部內陸開放“路線圖”上,不僅西部內陸的對外開放之路越走越寬,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也在收穫越來越多的紅利。

“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的無縫銜接,將歐洲、中亞、東南亞緊密聯繫起來,沿線地區可以共用‘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機遇。”中新互聯互通(重慶)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泗棕説。

馬來西亞榴蓮、越南電子元件、泰國大米……東南亞各類商品正依託陸海新通道方便快捷地運抵中國西部,有的直接進入市場,有的則換乘中歐班列前往歐洲。

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漆丹説,中歐班列目前已成為中歐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和重要戰略通道,接下來渝新歐將繼續承擔起對外開放的重任,鞏固中歐間重要貿易通道的地位,進一步發揮優勢向著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邁進。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8000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8063

廣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