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兩江重慶首頁 頭條 要聞 經濟 交通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遊 企業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産 大數據 時評 政務聯播 視頻訪談 成渝經濟 網上直播 特別策劃 雙語資訊
  
喚醒古道馬蹄聲 共話成渝新故事
作者:韓毅、黃琪奧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0-08-10 13:11:43責編:尚善

原標題:

喚醒古道馬蹄聲 共話成渝新故事
——專家學者等共議如何活化利用成渝古驛道,助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


8月8日,“重走成渝古驛道感受雙城新變化”全媒體採訪活動暨川渝攜手打造巴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研討會在九龍坡區巴國城舉行。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齊嵐森攝/視覺重慶

問道千年古驛,繪就成渝新篇。

8月8日,“重走成渝古驛道感受雙城新變化”全媒體採訪活動暨川渝攜手打造巴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研討會,在九龍坡區巴國城舉行。

來自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著名高校,中國旅遊研究院長江旅遊研究基地、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重慶市文化遺産研究院等權威機構,以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等專業場館的專家教授、旅遊學者、行業精英、主管部門負責人等參會。

他們圍繞如何進一步活化利用好成渝古驛道資源,打造具有濃郁巴蜀特色的國家文化地標,包裝巴蜀古遺址文化探秘線路等,分享了真知灼見和前沿觀察。

“重走”系列

“你們在記錄城市歷史,歷史也將記錄你們的努力作為”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首先對重慶日報聯手四川日報推出的“重走成渝古驛道感受雙城新變化”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給予了高度讚譽。

“‘重走’系列報道讓我非常感動!它站在區域發展的視角,重新挖掘梳理歷史文脈,對未來區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殷秩松稱。

重慶市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白九江表示,重慶日報完成了一項新的“重走”壯舉,對成渝古驛道歷史及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的一系列深度報道,不僅是增強黨報人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新實踐,更極大地喚醒了古驛道的歷史文化,將強力助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

“重慶日報推出的‘重走’系列,在追尋先輩的足跡中感悟歷史、體味鄉愁,見證時代變遷,記錄人民的奮鬥,秉持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四川省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李勇先稱。

作為重慶日報“重走”系列報道的始作俑者之一,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博士生導師周勇表示,在延續“重走”傳統的基礎上,今年的“重走”至少呈現四大特色:一、川渝兩地黨報攜手,讓“重走”走出了新生面。二、重新發現了成渝古驛道的當代價值,並把其當代價值在報道當中得到充分彰顯。三、將一段冷歷史變成了熱新聞,記者、編輯不滿足於只是一個記錄者的角色,而是自覺地充當了這段歷史和城市文化的發掘者、創造者,將一個很小眾的學術課題轉化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話題,讓市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城市,特別契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話題。四、引發了保護利用的社會關注,也引出了一些可以深入開展學術研究的新課題。“你們在記錄城市的歷史,歷史也將記錄你們今天的努力作為。”周勇説。

“這組報道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報道了巴蜀地區數百年曆史、經濟、社會、人文的各種交融、互動,印證了巴蜀同根、血脈相連,榮辱與共、協同發展的悠久歷史底蘊。”重慶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重慶曆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何智亞表示,這組系列報道還發現、發掘了不少新的歷史遺址、人文歷史和民俗典故,為成渝地區挖掘成渝古驛道歷史文旅資源,攜手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訊和資源;提出了活化利用成渝古驛道歷史文化資源,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重慶市地方誌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曉東説,這組報道從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個維度,喚起了我們的歷史記憶和縷縷鄉愁,成績與問題並舉,接地氣、融民意,既有歷史的厚度也有現代的張力,還有對未來的召喚,培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文化氛圍,凝聚起了發展的澎湃動力。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張榮祥認為,重慶日報的“重走成渝古驛道”系列報道,選題非常好,效果也非常好,反響很強烈。從歷史上來看,古驛道是傳達政令的大通道,經濟交流的大動脈,文化傳播、文化交流的臍帶,這種線性文化遺産是巴蜀地區土生土長的,是一種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遺産。“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三峽博物館也在巴蜀文化的研究中積極作為,此次‘重走’報道跟這項工作有很強的聯繫,給我們有很大的啟發。”

四川日報全媒體文體新聞部主任趙曉夢表示,巴蜀自古山水相依、文化同源,重走成渝古驛道,既是對千百年來成渝雙城往來的一種回顧,也是在為今天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尋找歷史依據,更是對成渝文旅資源的一次再認識和再體驗,必將對推動兩地正在打造的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提供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東西,所以説,此次“重走”系列報道的確是大手筆,意義非凡。

傳承保護

“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方式,建立聯動保護機制”

近年來,隨著線性文化遺産保護概念的興起,如何對古道沿線的文物進行妥善保護,挖掘文物背後價值,成為學術界熱門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的蜀道和茶馬古道先後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之後,更是讓不少學者、市民認識到文物保護對古道打造的重要性。

那麼,對於成渝古驛道上的珍貴文物,我們又應如何加以妥善保護呢?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給出他們的答案。

“要真正做好成渝古驛道沿線文物保護,我們首先就要摸清家底。”白九江表示,成渝古驛道沿線的各區縣需聯合起來,通過深挖地方文獻資料以及文化名人在東大路上留下的筆記、遊記等檔案資料,在對成渝古驛道上的歷史文化資源及其分佈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再對這些資源的屬性進行分類,對其價值進行評估,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

“除了摸清家底外,成渝古驛道沿線文物保護也離不開沿線各地區的規劃引領。”白九江建議,古道是跨區域的、涉及面廣的文化遺産,它的保護不僅是文物保護部門的事,也是城鄉建設、規劃、交通、國土、農業農村、自然林業等部門的共同職責。所以説,“成渝古驛道沿線區縣在對古道沿線文物進行保護時,需統籌思想,摒棄‘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思想,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方式,建立聯動保護機制。”

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胡斌表示,對於古道沿線的文物保護,需以規劃為引領,統籌各方,結合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大政方針,制定系統的保護策略,逐步形成大保護、大展示、大利用的良好格局。

此外,胡斌還呼籲,相關部門除要及時把考古調查、確認的諸如何氏百歲坊等古驛道沿線的文物遺存登錄為不可移動文物,進一步提高這些文物保護等級外,還須儘快制定古道類文物保護修復標準或指南,明確技術路線和保護做法,防止保護性破壞。

“針對一些未能保持原貌的重要節點(如驛站、遞鋪、關隘、津渡等)和突出的自然資源,可以在原址上設立標識説明(介紹牌、二維碼),進而讓它們與沿線其他文物點一起成為成渝古驛道的文化地標。通過掃描二維碼,到訪者可以在沿線任何一個點了解到全線每個點的資料和分佈,這樣有利於開發以成渝古驛道為依託的綜合旅遊線路。”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張穎建議。

李勇先表示,在對古驛道沿線文物進行保護時,也需引進現代技術。“例如,我們在對古驛道沿線文物進行勘察時,就可把虛擬現實、前期投影技術融入其中,全面還原其本來風貌。同時,在後期進行保護時,也可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打造一款反映古驛道歷史的App,進而讓更多市民了解到古驛道保護的重要性,自發地參與到古驛道保護中來。”

活化利用

“用‘四個頭’來激活成渝古驛道的當代價值”

成渝古驛道是歷史的見證者,凝聚了先輩的智慧和汗水,應當加大保護力度。其中,活化利用便是最好的保護方式。

如何汲古慧今,讓這一中華優秀驛道文化成為文化自信的源頭和川渝文旅經濟的新增長點,與會專家學者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藍勇表示,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對成渝古驛道的活化利用應當被提上新高度。由於古道跨度長,呈線性佈局,一些路段除了石板路再無其他東西,因此可以先把有代表性的、有遺存的區域保護活化,如古村鎮、古石碑、古石橋、摩崖石刻等。此外,川渝兩地還應相互學習、互動互訪,多搞一些類似“重走”這樣有意思的文化活動,對提振旅遊經濟、繁榮文化都大有裨益。

殷秩松認為,川渝兩地可以依託成渝古驛道的文脈,打造出一系列成渝古驛道的新場景。這個新場景應更加強調人在空間中的體驗,可以是很小的點,再以點帶線、由線到面,串起整個成渝文化旅遊黃金走廊,就可能成為網紅,被大眾廣為知曉。此外,他還建議扶持一批以年輕人為主的“創意一代”新社群,只有年輕一代真正動起來,才能尋找到巴蜀文化新的意涵,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在胡斌看來,活化利用成渝古驛道,首先需要協同管理和系統開發,古道的距離跨度大、行政區劃不同,整體性和系統性開發難度大,需要成渝兩地系統規劃以及沿線區縣(市)政府重視和配合,共同形成保護和開發網路。其次,加強文旅融合與深度開發,深入挖掘古道文化的歷史文脈,講好古驛道的地方故事,使古道文化活起來。最後,要重視市場和流量導向,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體驗性強、品牌好的景區,充分利用大數據智慧化的科技手段,吸引網路流量,讓成渝古驛道歷史資源服務當下、造福人民。

周勇建議,川渝兩地可以這次“重走”為契機,整合歷史、文物、文化、旅遊,包括民間文保、驢友等力量和資源,以成渝古驛道文化遺存為基礎、依據,共同探討、謀劃建設“成渝古驛道”國家文化公園,做出一個線性的大文旅的“文化遺址+産業帶”,讓歷史與現實、老路與新城、史料與掌故、傳統與現代呈現出新的面貌。

中國旅遊研究院長江旅遊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表現,可用“四個頭”來激活成渝古驛道的當代價值。一是“説頭”,要講好古道文化故事,可進行主題式挖掘、提煉和表達。二是“看頭”,要營造歷史畫卷和景觀長廊,在一些節點區域打造主題導覽區,深耕“眼球經濟”。三是“活頭”,要活得下去,場景化、生活化是核心,在重要節點可進行主題場景開發,植入美食體驗、研學體驗等,需特別強調藝術化的、文創化的引導,否則很難活化。四是“心頭”,一定要讓古道走入大眾的“心頭”,形成強大的文化向心力和旅遊吸引力,要以文化為紐帶、國際化的視野,著眼未來,守正創新驛道文化。

趙曉夢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打造提供了最好的發展機遇,也為成渝古驛道的傳承保護、活化利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兩地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古驛道的研究和保護,擴大宣傳行銷,將古道品牌唱響全國、唱響世界,並不斷完善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把珍珠串成項鍊,形成集群式發展。

共謀發展

“將把成渝古驛道納入重慶市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

成渝古驛道這個原本冷門的詞彙在重慶日報、四川日報聯合報道的助推下,成了大眾熱詞,不少網友甚至開始沿著兩地媒體所報的路線,開啟了自己的“重走”之旅。

那麼,川渝兩地下一步將如何以此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上,相關職能部門領導表示,未來要在做好川渝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古驛道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讓成渝古驛道真正成為巴蜀文旅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一步,我們將把成渝古驛道保護納入我市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我們會儘快聯合四川,在文物和旅遊資源普查基礎上,開展一次成渝古驛道文旅資源專項調查,全面梳理古驛道及沿線的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自然景觀等不同類型的資源情況,系統挖掘成渝古驛道的歷史、科學、藝術、文化和社會價值,為今後的各項工作奠定基礎。”重慶市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幸軍透露。

“此外,古道類文物保護修復標準或指南的制定、成渝古驛道文化旅遊資源地圖的繪製也已提上議程。”幸軍指出,具體而言,川渝兩地將結合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一方面編製成渝古驛道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明確下一步古驛道保護髮展的目標任務、工作舉措和時序安排,加強古驛道保護的統籌性;另一方面則會通過繪製成渝古驛道文化線路圖,做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旅遊景點、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地圖標注及説明,對重點歷史文化資源、重要段落進行掛牌保護,劃定保護範圍,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實現規劃管理“一張圖”。

幸軍還表示,成渝兩地將通過定期舉辦成渝古驛道主題學術研討,形成一批學術研究成果,並會以成渝古驛道歷史文化為元素,推出一批文學、影視、音樂等文藝作品,講好成渝古驛道背後的故事。

“除了上面這些措施外,成渝兩地政府還將策劃打造成渝古驛道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和展示利用示範區,通過舉辦古驛道馬拉松、徒步越野等公眾文體活動,建設巴蜀文化特色體驗民宿,打造小型遺址公園等,不斷增強社會參與度,提升成渝古驛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幸軍説。

讓人欣喜的是,目前不少古驛道沿線區縣(市)已率先發力,在挖掘古驛道資源上下功夫。榮昌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強表示,作為成渝古驛道的主軸黃金聯結點,榮昌十分重視對古驛道文化的挖掘利用,目前已挖掘了傳統技藝土法造紙、髹漆技藝、柴窯燒制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20多項,還將以鎮街驛站為連接點,把鎮街(峰高,廣順,安富等地)的驛道文化串起來,開展鎮街驛站文化旅遊交流活動,並將通過舉辦古驛道驛站文化論壇等形式,廣泛徵集歷史文獻資料、有關古驛道和驛站的石牌坊等實物。

璧山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航透露,該區挖掘古道文化的重要産物——古道灣公園預計今年年底開園。該公園不僅將打造古村落、古茶鋪、古酒肆、古戰場、古棧道、古鎮古街等23處古道文化場景及互動遊樂項目,還會以清代詩人龔懋熙創作的詩歌《再經來鳳驛》為藍本,以打造客棧、牌坊、古井、古碑等文化元素,再現來鳳驛昔日的繁華景象,以明朝著名文學家楊慎詩歌《馬坊橋》為藍本,在公園內重現當年丁家坳的繁華景象,讓更多市民了解到古驛道經過璧山這一段時的歷史事件及其背後的故事。(韓毅、黃琪奧)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8000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8063

廣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