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將中國産業鏈撇開或替代 | 中國世界觀.001

發佈時間: 2020-04-09 17:5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志彪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開欄的話】在中國理解世界,從世界觀照中國。中國網政協頻道、中國網議庫平臺今日起推出《中國世界觀》微評欄目,將在全球戰“疫”的特殊背景下,聚焦全世界、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熱點新聞事件發聲,以微評論的形式,同各界人士一起,緊跟時事熱點,或提供思考,或分析形勢,或拆解迷局……旨在於嘈雜混亂中冷靜思考,從迷霧碎片中撥雲見日,助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深讀、深悉,進而能深解、互信。


本期主題:新冠肺炎疫情會使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生哪些變化?

本期微評:疫情將使全球産業鏈分工體系發生戰略收縮,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將中國産業鏈撇開或替代。中國參與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方式,可能由過去的出口導向的全球化,轉向利用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

特約評論人:劉志彪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本期責編:張寧銳 江虹霖


這次疫情的衝擊使人們看到全球産業鏈分工體系的脆弱性,過去支援這個體系不斷深化和泛化的純經濟學思考並不牢靠。

首先,一旦出現像新冠肺炎這種大面積的疫情衝擊,要産業鏈的“鏈主”即總龍頭擔負起協調不同生産環節和生産區段的任務,其協調成本便要趨向於無窮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完成。

其次,為了避免未來再次遭遇措手不及的窘境和大規模損失,企業建設的供應鏈系統會要求更加體現自主性和可控性。這樣會使企業更多選擇以短期利潤換取整個系統韌性的行為。

再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各國對經濟全球化的懷疑態度和傾向,封閉取向、種族歧視、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加上這些年貿易摩擦和衝突不斷,逆全球化浪潮選擇民族孤立而非全球團結,動搖了經濟全球化的政治基礎。

據此,疫情後將面臨跨國企業全球化戰線的戰略收縮、政府維護全球化的政策資源減少、國內民眾內向化等傾向,意味著過去由西方發達國家跨國企業主導的GVC(全球價值鏈)可能會在未來若干年中發生猛烈的規模縮減、範圍縮小和形式變化。

雖然這種戰略重組的具體情況我們還無法清晰地描述,但基本方向還是可以預測的。如疫後關於重要原材、零配件、中間投入品尤其是醫療醫藥等産業的GVC,跨國公司可能會就此搬遷回本國,以形成政府和社會所要求的自主可控的國內價值鏈(NVC);再如一些供應鏈容易受突發事件影響的GVC佈局,或許就不能像過去那樣集中于某一區域,而極有可能分散佈局在全球各個主要國家,以規避可能的風險。

此外,美國、日本等國家將會拋棄主流經濟學把增長與創新分割開的傳統,吸取數次世界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強調生産製造過程以及把它與創新結合起來的重要性,強調製造業及其政策在創新和現代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糾偏過去“去工業化”的錯誤的經濟政策,加速製造業回流本國。

西方發達國家想立刻就建成獨立的供應鏈來替代中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仍長期存在,並隨著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絕對優勢形成而逐漸加強,並將對全球産業資本形成持久的投資吸引力。根據一些國際性機構的報告和我的實地調研看,外資並未因為本次疫情而改變對中國的投資策略。其中的原因,從根本上説是由客觀經濟規律決定的。各國的生活水準和生産率不同導致生産成本不同,進而導致産業結構不同,違反經濟原則的産業回流,把一些缺乏比較優勢的産業佈局在生活成本和營商成本很高的發達經濟中,必然無法長久。同時,中國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營商環境的逐步優化,也是持續吸引外資進入中國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疫情可能導致一些國家引導産業回歸,最後只可能是少數産業鏈或者部分産業環節的回歸,而不可能是全部産業鏈的整體遷移,因為這不符合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説,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將中國産業鏈撇開或替代。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仍是不可擋、不可逆的,只有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出現逆全球化的現象,或者經濟全球化的形式可能會有所改變,中國參與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方式,可能由過去的出口導向的全球化,轉向利用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中國接下來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通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降低營商成本,增大對外資的吸引力。


注: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中國世界觀》評論欄目由中國網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