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來襲:“看海模式”下,城市內澇如何解決?

發佈時間: 2018-07-17 09:5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秦金月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身處北京,剛剛經歷過暴雨的小編看到這張圖片不禁會心一笑,因為風雨無阻來上班的小編也差一點坐在垃圾桶上,用手機發稿……

7月16日,北京突降暴雨,西二旗地鐵站積水幾乎漫過道路上的護欄,據網友爆料,有人被困在公交站,撐著傘坐在垃圾桶上。不知這位小夥子現在下來了嗎?畢竟坐在垃圾桶上“看海”略顯尷尬,還不安全。

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從中國天氣網獲悉,16日-17日,華南中南部多分散性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而北方雨季提前開啟,甘肅、內蒙古、陜西、山西、黑龍江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將迎來大到暴雨。

北京于16日淩晨迎來暴雨,先後觸發雷電、暴雨、地質災害氣象風險和洪水四項黃色預警。密雲、懷柔多條山區公路發生山體塌方。其中,密雲區出現特大暴雨,部分河道發生洪水。

16日上午,北京市氣象臺發佈暴雨藍色預警信號,預計大部分地區仍有雷陣雨天氣,局地雨強較大,一小時可達30毫米以上,山區及淺山區可能出現強降水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

於是,北京街頭出現了這些場景:

IiLA-hfkffak5017737.gif

北京回龍觀,龍錦二街育知東路交叉口下水蓋被衝開

CeAq-hfkffak5017810.gif

眾人一起推車

v9M6-hfkffak5018237.jpg

7月16日上午11時30分許,北京上地十街東口搶險人員在搶修排水。(圖片來源:新京報)

暴雨來襲,如何防禦?

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獲悉,北京市氣象臺16日14時40分繼續發佈暴雨藍色預警信號,預計至16日夜間本市大部分地區將有雷陣雨天氣,局地短時雨強較大,小時雨強可達30mm以上,山區及淺山區可能出現強降水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低窪地區可能出現積水。

提醒大家:

1.近期多降雨天氣,需加強對中小河流、水庫、尾礦庫的巡查及排險和加固,以及旅遊景區和建築工地的隱患點排查,提前做好防範工作。

2.需注意防範山區強降雨可能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引導市民不要前往山區危險地帶、河道、地質災害隱患區域活動。

3.短時強降雨可能導致低窪地區和部分路段出現道路積水,請注意防範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1f9d895dea074915a3ed0d9b15b06718.gif

7月15日上午,四川成都迎來暴雨天氣,成都氣象局發佈橙色暴雨預警,部分地區降雨量達50毫米以上,一些地方積水將近半米。這是成都青白江上站匝道的景象。

“看海模式”開啟 排澇為啥這麼難?

事實上,不僅在北京出現了“看海模式”,隨著幾場特大強降雨席捲我國部分地區,持續的極端天氣讓多個城市出現內澇災害。7月2日、7月10日,四川成都連續遭受暴雨,城區多處積水,市民出行困難。7月4日,江蘇南京也開啟“看海”模式,強降雨致使城區內多處嚴重積水,造成部分路段交通癱瘓。而在此前的6月初,廣東廣州受颱風“艾雲尼”影響,市內11區40余片區出現城市內澇災害,其中內澇積水引起市民觸電致死的傷害性事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有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造成城市內澇的原因,從地上因素來分析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現在城市新建地區低窪地增多,停車場、地鐵、下穿隧道等地下空間利用率比較高。成都天府新區雖有排水系統,但大範圍、高密度的地下空間利用會促使排水系統形成‘盲點’,從而暴發形成內澇。”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建民説,新城一些管網設施、應急措施建設未跟上城建節奏,也會造成短時間積水無法排出。

二是,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極端天氣增加、極端降水事件頻發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電子科技大學城市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菁認為,近年來“短歷時超標準暴雨”時有發生,並呈逐年增加趨勢。資料顯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此類強降水在我國出現概率佔樣本的10%~15%,而2000年以後,出現概率則超過20%。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在“熱島效應”“雨島效應”的催化下,城市小範圍、高強度的局部暴雨時有發生,容易造成內澇災害。“這一現象在最近這十幾年特別明顯。”楊菁説。

三是,城市建設廣、城鎮化進程快是近年來內澇災害頻發的又一重要致因。楊菁説,由於我國城鎮化面積迅速增加,大量的城鎮設施建設導致硬地面積增大,不僅阻礙了雨水下滲過程,還使地表徑流系數短時間內增大。同時,在匯流過程中,大部分地表徑流通過排水管網匯集到河道,導致河道洪峰流量增大,使位於河流下游的城市排澇壓力陡增。

與此同時,除了“地上”因素,一些“地下”問題也在增加著城市抗澇難度。在一些建成時間較長的大型城市,地下管網系統建設標準較低,排水能力參差不齊,很難形成一個高效、完整的排水系統。根據住建部最新版《室外排水設計規範》,中國大陸當前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為,一般地區1至3年,重要地區3至5年,特別重要地區10年。相比美國2至15年、日本3至10年的標準,我國排水管網系統標準普遍低於發達國家。此外,排澇泵站、水閘等相關設施老化,管網和排水系統的銜接複雜,管網淤塞、運營維護不足等問題都是造成排水不暢的“元兇”。

675038d8545b4460979b1f84adbf15fe.gif

今年第8號颱風“瑪莉亞”(強颱風級)的中心於7月11日9時10分前後在福建省連江縣黃岐半島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60百帕。這是霞浦三沙鎮,沿岸公園被風浪沖毀。

破解“看海模式”城市規劃需謹慎

直到今天,我們仍對北京7·21·特大暴雨記憶猶新。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時左右,中國大部分地區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邊地區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及洪澇災害。 根據北京市政府舉行的災情通報會的數據顯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間,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16.4億元。

此次災害,引發社會各界對城市內澇問題的思考。

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查閱資料發現,2016年5月19日,全國政協曾召開雙週協商座談會,專門就“加強城市規劃工作”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利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良建議:城市規劃應統籌考慮綠化和防澇。

王志良認為,城市規劃首先要保障城市安全、百姓生命財産安全,這是基礎和底線。我國出現城市內澇,歸根到底是城市規劃出現了問題,重地上輕地下的問題在城市規劃中較為突出,城市科學規劃意識不強。因此,他建議:

首先,提升城市內澇和治理規劃意識。水是萬物之源,水通了萬物通,城市的規劃中水是“靈魂”。編制城市規劃時,應統籌考慮綠化和防澇需要。

其次,提高排水設計標準,重新制定50年一遇的標準規劃大計。

再次,城市建設規劃審批中,要對現有下水道管道塑膠製品和各種材料重新科學論證,地上建築要有耐久百年的統一標準.

最後,城市科學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隨意更改。要提高各級城市規劃制定者和管理者的水準和認識,建議各級黨校,特別是中央黨校以必修課形式開設城市規劃相關課程,提高執行者和相關人員意識。

近日,也有多位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相比其他自然災害,內澇常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具有週期短的特點,使得大部分城市的應對機制以局部“修修補補”“被動應對”為主,這造成城市安全存在較大隱患。而在整個排澇系統的“軟體”部分,目前國內普遍存在政府財力、人力投入不足的問題。

專家建議,對基礎數據進行摸清排查、集中統一,不僅能有效地優化地下管網規劃設計,還能讓應急排澇手段“有的放矢”,從而“升級”極端天氣下城市設施的應對能力。

此外,政府職能統一、相關法規條例的設立也將對內澇治理起著決定性作用。電子科技大學城市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菁建議,在管理上,我國可學習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形成針對雨水利用、排澇工作的統一法律法規,同時推進各部門之間形成協同工作機制。

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建民則提出,“綠色設施”對於防洪抗澇也有必要。他説,綠色設施指的是“海綿城市”中的綠色植被、綠色屋頂等相關措施,雖然“海綿城市”對於內澇的調控相對溫和,但針對極端暴雨,綠化屋頂、下凹式綠地、儲水廣場等措施仍可以滯留部分雨水,減小洪峰壓力,從而實現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收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在乾旱缺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資料來源:新華社《瞭望》新聞週刊 、中國天氣網、中國新聞網、新京報、北京日報

轉載請標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推薦閱讀:

抗癌藥價有望“明顯下降” 電影推動社會進步“真的發生了”?

橫幅一拉,照片一發,這樣的紅色教育是鬧哪樣?

價值數千萬的“我”要被煮了,你就這麼喜歡“偷菜”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