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理想汽車老車主維權事件”愈演愈烈,中國網記者也就該事件採訪了知名律所北京市恒聖律師事務所馮紅峰主任,他也就該事件給出了完整的律師建議。具體建議內容如下:
近年來,隨著廣大消費者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維權事件時有發生,“理想汽車老車主維權事件”中,極端一點的會拉橫幅、穿統一印製的文化衫、大吵大鬧地替自己維權,甚至會非法聚集、遊行,打砸毀壞公共財物泄憤。這樣不僅擾亂了社會秩序,稍有不慎還會突破法律紅線,讓個人可能承擔行政乃至刑事責任。
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法律分析對消費者開展理性維權有所幫助和啟迪,更希望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能提高維權意識,一旦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及時理性維權,向消費者協會投訴,通過媒體曝光,走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一、維權不違法,理性維權
要做到理性維權,消費者首先要提高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敢於對遭受的權益損害説“不”。消費者應當學習必要的、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知曉消費者享有哪些權利,清楚當遭遇消費者權益侵害時,應當通過哪些途徑救濟。
比如説,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但是,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未依照法律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又拒不服從解散命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可能觸犯刑法,構成非法集會、遊行、示威罪,其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可能面臨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
當遭遇權益受到侵害時,消費者應當依法、有理、有節地與商家進行談判協商,儘量通過和解解決糾紛。陷入維權糾紛,一定要把握好維權尺度,做到理性維權、合法維權,避免過激維權、非法維權。提高維權成功率的同時,保護好自己,維護社會正常生産、生活秩序,不擾亂國家市場經濟、金融秩序。當然,涉及複雜的消費維權糾紛最好還是聘請專業的律師幫助維權。
維權不違法,理性維權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保存好個人權益受損的證據,包括文字、圖片、照片、視頻等資料;二是要形成寫明維權訴求的書面材料,避免因表述不清,詞不達意造成無效維權;三是依法維權,這是關鍵問題,無論何時維權都不得心存僥倖,不得越過法律紅線,法律對汽車生産商、銷售商、消費者平等保護,在協調解決問題過程中,任何一方的違法行為都會受到行政甚至刑事處罰;四是守住法律底線,切不能因維權打砸公共財物、毆打工作人員、限制工作人員人身自由、非法聚集、擾亂公共秩序等,以上造成損毀公私財物、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干擾單位正常生産經營秩序、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等的違法行為都將依法受到處罰。
二、保護民營創新企業不受訴累
我們在維權過程中,也希望雙方都能夠冷靜克制、理性對待,和諧解決問題,保護民營企業中的創新領袖不受訴累。消費者應當給快速發展中的民營企業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機會。理想汽車公司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羽翼,珍惜支援自己不斷發展壯大的擁躉。民營企業只有在不斷創新中堅持走合規之路,規範企業治理模式,規範企業風險管理與處置流程,才能在所在行業不斷裹挾前進的洪流中成為中流砥柱,才能在創新發展過程中獨佔鰲頭。
三、一旦涉嫌虛假宣傳,法律途徑解決
虛假宣傳是指在商業活動中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或者服務做出與實際內容不相符的虛假資訊,導致客戶或消費者誤解的行為。這種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違反公認的商業準則,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品質、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經營者利用廣告和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並可根據情節處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發佈虛假廣告,進行虛假承諾,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屬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欺詐行為。
理想汽車銷售人員的銷售行為,屬於執行職務的行為。銷售人員在履行銷售汽車職責過程中的介紹、陳述,對客戶而言屬於決定是否購買的重大資訊,應當秉承客觀真實的誠信原則。如存在虛假、欺騙購車者、誤導購車者,在理想汽車的直營模式下,理想汽車公司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有證據證實汽車銷售人員確實有不實承諾,理想汽車公司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理想汽車公司的行為如果被認定為欺詐行為,將會面臨“退一賠三”的懲罰性賠償,退一是指無條件退款,賠三是指應當賠償消費者三倍的損失。
近年來,相關監管部門也加大對虛假宣傳、價格欺詐、商品品質等方面問題的監管,嚴厲打擊銷售行為中存在的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意在落實經營者主體責任,建立起違法必究的穩定預期,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基於此,我們維權過程中更應該拿起法律武器,通過合法有效的法律途徑,積極採取相應措施,爭取到最大的權益。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