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原爆”1981西安現代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28 10:57: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石:展覽的全稱叫什麼?

  傅:全稱好象就叫“老中青美術作品展”,裏邊有一些類別。我只記得青年人這一部分叫“生生畫展”。“生生畫展”當時陳雲崗給寫了個序,後來我有幾件版畫作品和別人的作品參加了,還有燕心也有幾件作品參加了。

  石:81年的現代藝術展沒有按期展完吧?當時有沒有部門去找你們這些參加的人問情況或其他?

  傅:是作為官方還是什麼同行?

  石:是作為官方。

  傅:官方當時去學校是展覽還沒展完就已經有公安局去學校問情況,然後展覽完了就開始做大面積的調查,所以學校當時對學生還起了一定保護作用,態度也很明朗。這些學生在進行藝術探索。

  石:有沒有直接找你問情況?

  傅:當時好像是樊老師叫我到繫上去大概把這情況問了一下,因為公安局到那去了解情況,談一談搞這些活動的最初動機。展覽後時間不長,除了公安局來了解的學生以外,展覽完了大家也就完了,就象一個運動員衝刺一樣,當他把一個一百米跑完之後你説再讓他去跑步那就不可能了。他需要大口喘息或者是休息,都在那個緩衝的階段。

  石:這些事都發生在什麼時間?

  傅:還是81年吧。大概是4、5月份。

  這些作品當時我們畫畫的時候有些同學轉著看,當時我們有這種設想包括國畫係的莫恭義,張寶洲,他們也都有作品參加,他們也都有作品參加,幕雄義,張寶洲有一兩張吧。哎,張寶琦、張寶琦不是張寶洲,現在在美國。

  石:張寶琦是國畫係的?

  傅:美院還有個小張寶奇,美院後來還有個小傅強現在在深圳,也是裝飾班的。

  石:小張亮寶奇是拍電影的那個。

  傅:對。

  石:那個我見過。

  傅:大張寶奇,現在在美國。

  石:大張寶奇現在也在美國。這裡邊出國的人還不少?

  傅:出國的,莫恭義不知道在那兒。孔長安、張寶奇-------

  石:張雨芳在香港?

  傅:張雨芳現在在深圳搞房地産,搞的還不錯,我上個月去還見了他,設想挺多的。就象你剛才説的。這一代人有一定的經歷,從事繪畫這個專業上和個人的行為在社會上去做一些類似的作用都還沒有間斷,雖然沒有集中起來再搞上一次第二屆班代藝術展,但是把這種持續下來都轉換成為另外一種行為,社會也需要你去這樣做,再一個相對慢慢都成熟了也冷靜了。

  石:是不是現在對藝術的感覺就不象以前感覺上那麼樣的重要?

  傅:我認為人會另外走過那麼一個過程吧,那個初級段我個人認為是原始衝動的階段,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年輕也沒有什麼社會負擔,也沒有什麼家庭責任,就是學生,有一點吃有一點喝就一心一意學習去探索,接受一些新的東西。再一個現在相對成熟了,作為一個時代,那個時期那樣一批人,那麼一次活動,它過去就過去了,美術史上會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包括近的就象長安畫派,它都是在那樣的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那一批特定的人搞出來的東西,象長安畫派是後來作為理論家給樹了這麼樣一個名字,起碼説你有這樣一個標簽大家就能認識你是個幹啥的。但咱們那會在探索中,在一個就是西安市當時那種狀態,咱直接就把旗桿給舉起來,就叫個現代藝術而且是西安也沒有這樣的活動所以就叫了個“首屆”,其實“首屆”下來肯定會有“二屆”,那陣大家心勁還是比較大的。後來曾經我們幾個人還有這種想法。

  石:後來沒有實施。

  傅:沒有。因為現在你要去又走向社會經歷了這麼多年,雖然搞創作呀包括搞一些美術作品這些心都還沒死,但是你現在要弄的東西就一定要有非常明確的藝術風格非常明確的主張,就不象那個時期,還處在吸收探索嘗試,不象那個階段謹從形式上打動人的視覺,現在在花稍的東西人們都司空見慣了。就説你今天再把這個首屆現代藝術拿出來,就那種面貌就有很多人笑,咱也覺得可笑,那個時代已經過了。

  以上是傅強所識的展覽的情況,這些內容根據説話錄音帶第一盤A面及B面1/3分兩面三次整理..

第一次為2002.4.27中午整理至7中間

第二次為2002.5.1中午至14

2002.5.下午5:30于東鄭關寓中雨天

藝術、藝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如果言傳,豈叫藝術

--------觀眾

看不懂的藝術能叫藝術嗎?呸!

你們説的都有理,本縣心中有主意

看不懂藝術的人,能叫“人”嗎?呸?

---------一老工人

請不要罵人,大多數都看不懂,這是在辱罵多數人,同時也表現了你不懂文明!

--------一不平者

不應該罵人,同時也不應該罵藝術因為這是作者的心血,只有這樣才叫公平,才叫懂的文明!

------------一不平者

向這些年輕作者們致敬!偉大、光榮、幸運屬於你們,這些永遠不知疲倦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們!!!

-----------一力不從心的老者

這是林中的一枝響箭!這是阿鼻地獄中的一線光亮!這是心心相印人們中一點從宙斯那裏偷來的天火!展覽,現代藝術的展覽,可以説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塊劃時代的里程碑,是西安青年對古老中國的文藝的一大貢獻,你們這些無名氏們,將會載入中國藝術史冊,因為歷史對任何人都是公正的,管他是無名還是有名!!

--------------外地一群眾

備註

這叫什麼藝術,這叫糟蹋,糟蹋了藝術,糟蹋了=========糟蹋了====

-------------一解放軍戰士

你們辦這個展覽的目的就是叫人看,那就請一位同志來講解,不然就是存心不讓人看懂。

-------------多數人

注意---------

請辦展覽的同志注意不要上這個當。看不懂就讓他看不懂去。因為聽不懂貝多芬交響樂,就是這個“多數”,任何一件展品,是作者 心血的結晶,本身就是最好的説明,再有人去解釋,不但畫蛇添足,還==起反作用。

再説,這些作品只能讓人去體驗,去感受,去意會,怎麼能用語言解説呢?

------------交大一學生

竟有這樣的展覽中國就壞在你們手裏了!!!

-------------西鋼一幹部

藝術貴在創新,可敬佩!

群眾

你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毛澤東

我是一個私生子,過去與將來的兒子,足踏向未來,無力的腳,無力的手,空虛而又努力填滿的頭。獻給作者,也描繪著我自己。

------------西交大學生

俄閥之意

=====之本館辦“美”之藝術之覽,多有時代之風味觀眾嘆謂者雲

一日:木利《波》(張光榮)

繪之天地之説,

畫之美女之思。

藝之傑人之作,

術之宇宙期間。

作者思意之深,博聞之廣,了然如僅例,術====之冠作也。

二日:夢(程禾)水粉

膚白地記于關,

廣思意。夢女似嫦娥;

可嘆夢然其瑤,

不能近。

醒來南柯一行,

悔不反。

========慎之有為。

引人頷。

真、善、美、思、回味具全應當==作。

留守省無線電愛好者,一人(對藝術紙畫略有識者)

一、 藝術家開藝術的玩笑,

藝術開觀眾的玩笑,

觀眾只有開自己的玩笑;

二、 借問藝術家們是否願保存自己的作品?

省==校一學員

八一、三、九

非藝術給你開玩笑,而是你自己太可笑,一個黨校的學生,竟然不懂藝術,可笑!!

——工人

看了《現代藝術展》卻給我們不好的藝術美的享受。

任那朽臭的俗子===般地咆哮

任那庸俗的市儈們冷諷熱嘲,你依然是那樣的驕傲嘴角上帶著凜凜的冷笑

----------你們的知音

01.3.9

時間:2002.3.8

地點:西安南門酒吧

被訪人:高三名(1981年“西安首屆現代藝術展 ”發起人、參展人、現居西安。)

更生川( )

蘆葦( 參與者 )

採訪人:石頭、老蘇、路平

石:川兄,當年展覽的事情我想了解一些。我對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安現代藝術狀況知道的非常少,而在這一方面的資料又很缺乏。

更生:我記不太清楚了。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有20年了。

蘆:這事是個事。因為你是組織者,好多詩也是你寫的。前衛藝術運動在西安這算是第一次,在全國也是相當早,這些都已成為文史資料了,你好好想想。

更生:我們就天馬行空的談一下,不要太具體。

石:我想參與展覽的人談談當時的情形,也許會拼合出一套較完整的殘相。

蘇:81年的時候我正準備考大學,當時的展覽我連著看了三天。我記的那時西安的三月份不象現在這麼熱,天下著小雨,感覺還有點冷。但展廳裏由於人太多顯得非常熱,還臭哄哄的。室內的人很多窗戶都被擋住了,很黑,只有幾盞日光燈照亮。看展覽的有各種人,工人、學生、軍人,有的大學生在抄詩。門口是李小明跟人辯論,李小明眼睛紅紅的,像是好幾天沒睡覺。西安少見的有那麼多人看展覽。

更生:有五、六萬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部分文化人或者説“準文化人”從各種不同的渠道,看到聽到和見到了一些東西,我當時覺得有些年輕人想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把自己的有些觀念,自己對藝術的解悟通過物質化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展覽的前期可能還有一些準備工作,比如所謂的地下文學活動,一些活躍的繪畫、文學團體。

蘆:它是象今天我們稱作的小沙龍,是朋友之間的一種交流,志同道合的人或有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的“小圈子”。

更生:組合都是很隨意的。

蘆:它是從“四人幫”時代的文革後期一直到很漫長的十年時間,從事藝術和熱愛藝術的人都有一個小圈子。

川曾經動員我也參加進來,我覺得我畫的東西都不現代,因為我當時學的是寫實。但是展覽我去了好多回。

石:你覺得那些作品怎麼樣?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孫壽嶺作品展
· [專稿] 易國棟油畫作品展
· [專稿] 佳士得夜間拍賣創佳績
· [專稿] 深圳22藝術區項目交易簽約會
· [專稿] 2008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高峰論壇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