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茲·艾稞曼的“精神地圖”:“關聯”重塑展覽空間

時間:2019-03-23 11:23:20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現場

如果要去一個你從未到過的城市,你會怎樣認識它?是預先規定路線、按圖索驥直奔主題,還是從那裏最普通的一個角落開始閒庭信步?德國藝術家弗蘭茲·艾稞曼是個非常喜歡遊覽的藝術家,他經常地在全球的城市遊歷,並記錄下感受,在他的畫室裏用抽象的形式和艷麗的色彩,展現了人與環境的情感邂逅。

弗蘭·艾稞曼的油畫《狂野森林》(2012)、墻畫裝置《穿越森林1》(2019)和油畫《無名商店》(2019)

2019年,弗蘭茨·艾稞曼的個展第一次走進中國內地、來到北京,藝術家本人也繼1990年代初之後,第二次來到亞洲進行遊歷和創作。3月21日,位於798藝術區的偏鋒新藝術空間帶來藝術家的一批新作,展現了他在抽象藝術中的新探索,也展示了他對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感觸。距他上一次在香港的個展,已經過去了11年。

 

藝術家弗蘭·艾稞曼(左一)為媒體講解展覽

弗蘭·艾稞曼1963年生於德國,因為留學的機緣,艾稞曼的藝術生涯恰巧也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香港,他的創作方式看起來十分令人羨慕,因為從那時起,他開始花費大量時間旅行,並在腦海中規劃他所到過的地方。這樣,他也不斷建構著屬於他自己的“精神地圖”。地圖是人們對現實的一種極為有限的模擬,因為一張畫滿“道路”和標記的紙並不能代替我們對環境的全部感知,每當我們身處現場,自然會用它無限的細節和故事來喚起我們的情感,比如上中學每天走過的那條路,彼時的記憶與此時的懷戀疊加在一起,構成我們對一個場所的全部想像。

弗蘭·艾稞曼《傾盆大雨》布面油畫 260×540cm 2014

在旅途中弗蘭·艾稞曼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一部相機,他走到哪就畫到哪,也對自己感興趣的景物按下快門。一次旅程下來,他已經積攢了一些圖片和紙上作品,他的速寫本上記錄的並非是風景的如實描摹,而是他身處那片土地上的情感狀態。作品是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他此時此地對情景的感受。有時他會在現場迅速完成作品,也有時候他會收集很多資訊,把他們與感受一同慢慢沉澱,在畫室中深思熟慮後表現出來。

弗蘭·艾稞曼《無名的風2》布面油畫,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9

弗蘭·艾稞曼《無名的風1》(局部)特定地點墻畫 尺寸可變 2019

《無名的風1》(局部)

《無名的風1》(局部)

氣味、聲音、圖像、情緒、事件……當我們回憶起一件事時,這些要素都會一齊迸發。在艾稞曼的作品中,這些感官碎片被一點點拼接起來,形成一種類似記憶運作的結構。而此次展覽本身,就搭建了一個記憶的“廣場”,作品與作品通過布展期間完成的墻繪聯繫在一起,在整個環境中又扮演各自的角色。展覽入口處的《男孩》與《女孩》正是這個空間的參與者之一,他們把觀眾介紹到展廳中,遇見巨幅作品中的 “森林”與 “商店”,在其對面的《傾盆大雨》又渲染了天氣,我們甚至可以嗅到山雨欲來之時,空氣中瀰漫的泥土與雨水混合的味道。

弗蘭·艾稞曼《無題(男孩)》布面油畫 70×50cm 2019

弗蘭·艾稞曼《無題(女孩)》布面油畫 70×50cm 2019

弗蘭·艾稞曼《狂野森林》布面油畫 260×540cm 2012

除了抽象的色塊和建築物形象外,我們很容易被畫面中飄逸的線條所吸引,這些線條有的是由畫筆飽蘸顏料均勻地舒展開來,也有的是鉛筆刻寫在紙上的筆直的細線,由一個空白的中央向四週散射。線條的靈動與本身柔軟的質感不僅豐富了畫面、緩解了方形色塊與平面的單調感,它們更是藝術家認識城市的重要方法。這些穿行的、隨機的線條正象徵著藝術家在城市中的遊覽路徑,它們鬆弛,隨機,能與其周邊充分地發生關係。作為一個行者,艾稞曼補充道:“如果一座城市的交通狀況好一些的話,那麼這將大大增加人對城市的感知深度”

弗蘭·艾稞曼《穿越森林2(羅馬/伊斯坦布爾/紐約/北京)》紙本綜合材料 94.5×74cm 2019

弗蘭·艾稞曼《穿越森林2(羅馬/伊斯坦布爾/紐約/北京)》局部

《越過山丘》系列和《無名的風》都是艾稞曼在北京的工作室創作的作品。細心的人可以發現,藝術家不僅展示了繁華商業區的高樓,還用照片記錄了郊區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圖景。在平房的門口,有幾輛老舊的摩托車停在路邊,有的是居民的門窗,還有的是廣告牌、小店和建築工地。其實,所謂“城市”也是一個不斷流動的概念,正是因為無數的生活細節,我們對城市的情感也逐漸變得豐滿起來。城市不僅是我們工作的場所、奮鬥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居所,也是往事和歷史。新與舊的對比使人感受到時間在城市中的不同概念。這也是藝術家對“城市化”這一課題的思考。

弗蘭·艾稞曼《越過山丘1》紙本綜合材料 94.5×74cm 2019

《越過山丘1》局部

《越過山丘1》局部

然而,作品的主角都是抽象的線條、建築物。除了作品的標題外,我們很難見到“人”的存在,人都到哪去了?這城市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部分?艾稞曼機智又認真地回答道:“‘人’在我的作品中是缺席的,在這個展廳構建的空間中,觀眾就是我的作品畫外的部分。我並不想在作品中製造一個人的鏡像,因為我不想去定義每一個個體的人”。

弗蘭·艾稞曼《奇怪的燈》特定地點墻畫 尺寸可變 2019

弗蘭·艾稞曼《貨物》布面油畫 260×540cm 2009

弗蘭·艾稞曼《貨物》局部

《貨物》局部

《貨物》局部

藝術家曾為德國地鐵設計過公共空間裝飾,他極為注重作品展示的場所和其公共性。因此,“關聯”也成為艾稞曼在布展中所強調的理念。展覽空間被有機地聯繫起來,畫廊展廳的兩個入口,被藝術家裝飾成了兩個巨大的拱門,墻面的作品都是藝術家現場創作的。與其説艾稞曼在解構地圖,不如説他也不斷地在空間中重建著地圖。他把展廳中央的空間叫做“廣場,而他的墻繪直通二樓展廳,環繞的粉色線條正如開幕當天春分的暖風,將觀眾的思緒引向深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的紙上作品。據他所講,紙對他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他主要創作尺幅巨大的油畫作品,但只有紙能夠陪伴藝術家跑遍世界各地,使他得以在現場創作。這樣,不僅作品展示的形象具有意義,紙上作品本身也承載著意義,它們是現場的見證者。另外,紙上作品還可以不斷延續,始終保持著開放的狀態,藝術家在展覽開幕前一天,還在完善著它們。

弗蘭·艾稞曼《房地産先生》紙本綜合材料 78×58cm 2019

《房地産先生》局部

因為有了觀眾的參與,他的作品便真正地像一座他去過的城市那樣,不斷地為每一個路過它的人賦予特殊的意義。這一切都始於“關聯”,這也正是打開作品的意義所在。《無名商店》的畫框上挂有幾根五彩斑斕的鐵條,藝術家介紹説,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收集當地的一些挂飾或紀念品挂在上面,這樣作品也始終處於變化之中,展覽的整體既像一個巨大的裝置,也像一座藝術家建構的城市,讓每一位過客都留下足跡,帶走記憶。

弗蘭·艾稞曼《無名商店》布面油畫,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9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4月27日。

 展覽部分作品

弗蘭·艾稞曼《大帳篷》布面油畫 195×150cm 2019

弗蘭·艾稞曼《錯誤的鐘錶》 布面油畫,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9

弗蘭·艾稞曼《船貨2》紙本綜合材料 66×102cm 2019

《船貨2》局部

弗蘭·艾稞曼《藍圖》紙本綜合材料 78×58cm 2019

《藍圖》局部

《藍圖》局部

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作品《船貨1》

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作品《大帳篷》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