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北京電影學院開幕

時間:2018-12-10 | 片長:00:05:10 | 來源:藝術中國

“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嘉賓合影

       12月9日,北京電影學院學院展“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在電影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由北京電影學院黨組書記侯光明任出品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任策展人,電影學院當代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馮放任藝術總監。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教育管理學院院長余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敢,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楊衛,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徐裏,中國美協綜合材料藝委會主任胡偉等參加開幕式。

       本次展覽是立足中國當代藝術當下的自我反思與深入探索。展覽設立的主題為“在東方”,是對中國藝術家自我身份的發聲。“意象”概念的提出,則是希望從中國文化中梳理出自己的精神優勢和審美價值。展覽圍繞“多媒介表達”展開,囊括了架上繪畫、雕塑與裝置、實驗影像、動畫與新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

參加開幕式嘉賓在展覽現場合影

“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展覽現場

       研討會上,中國美協綜合材料藝委會主任胡偉首先發言。“現在很多的空間和機構將影視作品納入到空間,同時和架上繪畫又形成了相互的呼應,這是一個更加豐富的藝術生態。在這個方面,北京電影學院資源豐富、得天獨厚。”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教育管理學院院長余丁認為,“在東方”這個概唸有特別的意義,在美學的範疇裏更多的是中國方位的概念。而在當下,我們應該重新考慮其本體意義,但同時也不能放棄和西方的對比性。更好的應該是,在運用繪畫語言的時候自覺地將東方的概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現代的西方人在有意識的消解西方意識,而我們應該更加強化自己的東方意識,同時對當代社會新媒體有更多的把控能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敢,提出了對當代藝術的理解。他認為,當代藝術的特點是多元、和跨界。材料的變化通常會導致藝術風格的改變,不同媒介都會出現對對應的代表作品。影像,作為一個新的手段必然會有很多藝術家通過這一新的手段創作出自己的作品。文化傳統如何在當代呈現,如何體現東方的精神內涵,是藝術與新媒體結合的一個課題。

“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展覽現場

“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展覽現場

         當代藝術由傳統的繪畫發展而來,借助現代工業和媒介,經百年發展至今已成為涉及影像、動畫、行為(表演)、裝置(布景)直至虛空間和音樂的全方位表現的藝術。當代藝術的演變與源自攝影術發展而來的電影極為相似,電影也是借助於現代工業和科技經百年發展而來,自今天各種表現手段不斷涌現。在當下,兩者在表現手段上已高度重疊,此次展覽圍繞“中國意象”的主題,以多媒介表達展開,是北京電影學院構建中國電影學派,向當代藝術拓展的嘗試。

       展覽是電影學院獲得的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由當代藝術研究院聯合科研資訊化處申報,北京電影學院主辦,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中國電影美術學會聯合主辦,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當代藝術研究院承辦,京師遠望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橙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湘籍藝術家北京聯誼會提供資助,得到了電影學院美術學院、攝影學院等5個院係支援和學院各部門的全力配合。展覽已於今年4月和6月先後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和第23屆春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成功舉行。

北京電影學院當代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馮放主持開幕式

策展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在開幕式上致辭

北京電影學院黨組書記侯光明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美協綜合材料藝委會主任胡偉在開幕式上致辭

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王鴻海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楊衛在開幕式上致辭

觀眾進行VR體驗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展覽現場

“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展覽

“在東方——意象·新媒體作品展”研討會現場

 

1  2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