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對於我來説速寫是貼近生活的‘乘物’,水墨山水是我從生活中抽離出來的一種‘遊心’。
——呂品田
2018年4月26日——5月6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乘物遊心——呂品田繪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展出了呂品田水墨山水和速寫作品70余幅,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的結項展覽,亦為其兼得生活和理論涵養之藝術面貌的集中反映。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談到展覽的主題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到:“ ‘乘物遊心’出自《莊子·人間世》,大致形容一種借助外物而不受制于物,超然自適而達到心志逍遙的理想境界。品田以此作為畫展的題目,表達了他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在他心中,所乘之物,是眼前的世界、手中的筆墨和紙上的山石。而所遊之心,是多年來鑽研藝術理論的思考,是落筆時閃現的吉光片羽,是對於現實生活的追憶、體認和感悟。藝術、學問、德行總是相通的,品田為人樸實,治學格局宏大,其畫作便也如其為學為人,大氣、誠懇、生機勃勃。從他的作品中,我能讀出一種坦率而純粹的精神。”
觀眾觀看作品
《八大處龍泉庵-北京海淀》 紙本墨水 25×37釐米 2003年
作為藝術理論家,呂品田在民間美術、手工藝、當代美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等方面,均表現出深刻的創新性和洞察力。但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功底深厚、才情豐沛的畫家。受家風陶養和20世紀70年代文藝實踐鍛鍊,呂品田早在少年時期就打下較為全面、紮實的基本功。
1985年,呂品田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王朝聞先生研習美術理論,從此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得益於宏觀管理工作和理論研究實踐的積累,呂品田養成了觀察思考的全局眼光和理性思辨的嚴謹性,善於透過現象探求問題根本,在社會文化的生態結構和功能關係中認識和把握藝術本體及其複雜多樣的現實形態。
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裏致辭
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徐裏在致辭中説道的:“呂品田作為理論家注重學術理論的研究,一方面著書立書,另一方面注重動手作畫。他將理論研究內化於心,外融于作品中。他自幼習畫,養成了隨手書寫的習慣,記錄了他在遊歷中的豐富景色,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對歷史文化的通透。”
呂品田的水墨山水最能體現他“乘物遊心”的初衷。他的有情趣、有氣象的畫境並非緣自對山川草木的狀物寫生,而更多地源於他對自然生機、社會活力的敏銳洞察與深切感悟。在其畫上,每一處隨興點染都飽含著感發日常的生機體驗和體貼生活的詩意發現,以至山石、澗水、草木、雲氣莫不寄託著一片文心。呂品田的水墨山水佈局用心而不刻意,筆墨有成法而不拘泥。他以山川草木入畫,中鋒勾勒樹木草葉,側鋒排掃山石峰巒,輔以溫潤清透的潑墨,任水墨在紙上自然洇滲,形成筆形墨跡渾然交融的天成般的機趣與韻致。
觀眾欣賞作品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在採訪中説道:“中國歷史上理論強,繪畫也強的畫家不在少數,如石濤、八大、黃賓虹、傅抱石等等,他們對於美術史和美術批評都很有建樹,作品又能獨樹一幟,這是相輔相成的。品田的也是如此,他的畫作全面展示出了他對於藝術的認識,水墨有一種散淡、平和、大氣之感。”
在他的畫上,墨跡與水痕相互映襯,燥潤適宜,剛柔相濟。包括用以表現山石的自謂“斫木皴”,他的那些頗有個性的筆法,不取巧、不藻飾,坦蕩大方,顯示了不同於傳統山水畫筆墨程式的獨特性。他的繪畫隨性書寫、不拘一格、酣暢淋漓、直抒胸臆,觀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展現了用山水意象、筆墨語言自然、充沛地表達當代情懷和體驗的有益探索和可貴面貌。
《家在春山裏》 紙本水墨 34×69釐米 2014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在開幕式致辭
“乘物遊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大道不離日常,藝術理應寓于生活。在崇尚“不下堂筵,坐窮泉壑”之文人精神的呂品田看來,繪畫是解黏去縛、縱情超拔的最好方式。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所評論:“畫畫對於他而言,不只是八方寫生,而且更是以筆墨為工具,以山水為依憑的一種精神遠遊。”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在開幕式中也提到:“我問他什麼時候畫了這麼多畫,呂品田説壓力大不畫不行啊。雖然大家都熟知他理論家的身份,但其實他從小學畫,一直沒有間斷。作為一個畫家不畫畫一定壓力很大。他在工作忙碌的間歇時,畫畫成為了他內心的棲息之地。”
早從中學時代起,他就養成出門不離速寫本的習慣,以便利用片暇間隙信筆記寫入目感心的瞬間場景或片斷經歷。對日常所見所感的記志表現,同樣讓他有抒懷暢神、釋放自我的愉悅。他在勾畫風物的同時也在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以至一幅幅速寫猶如他的人生圖志。從他的速寫上,人們可以感受他遷想妙得的點滴思考,又能體味到他興會感喟的豐富情態。這些既狀物又抒懷的速寫作品,體現了呂品田感受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敏銳和真切。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呂品田在接受採訪時認為“生活和藝術是一個永遠的課題,我的展覽也是圍繞著這一課題展開的。在我看來,生活給藝術創作提供了認識基礎和創作動力,而藝術則為生活勞作帶來了美的享受。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生活。在本次展覽中我想用自己的作品來證明藝術與生活辯證的關係。對於我來説速寫是貼近生活的‘乘物’,水墨山水是我從生活中抽離出來的一種‘遊心’。我很欣賞郭熙,既要有擔當,也要有林泉之致。”
對呂品田而言,走向學術研究、傾重理性思辨的事業轉型並沒有妨礙他對更重感性發揮的藝術實踐的堅持,反而彼此互補互動、相得益彰。藝術創作所追求的純粹精神自由,並不是遠離生活、拋棄擔當的決絕放任,而是為了更充分地創造人生價值、承擔社會責任的文化調節。只有歷經過生活勞作的磨難,一個人才能更充分地體認藝術對於人類靈魂的棲息意義。這是呂品田對藝術的理解、對繪畫的寄託,也是“乘物遊心”的意謂所指。
《亂山蔥蘢》 紙本水墨 68×34釐米 2014年
《巴特農神廟》 希臘雅典 紙本墨水 14.6×19.8釐米 2006年
《圖倫的瑪雅古城遺址》 墨西哥坎昆 紙本墨水 14×18.5釐米 2007年
《空山新雨後》 紙本水墨 34×69釐米 2017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觀眾在作品前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