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的柳暗花明:楊韜《寓言與場所》展覽開幕

時間:2017-11-16 08:34:47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海報

2017年11月11日下午四點,楊韜個展《寓言與場所》在798芳草地畫廊開幕。此次展覽由董冰峰策劃,展示了藝術家楊韜重新詮釋作為“寓言”的圖像,展廳也被構建成一個充滿潛在互動性的場所。展覽包含了二十余件作品,涵蓋繪畫、雕塑、公共藝術和影像。展覽開幕前舉行了研討會,參與研討會的有: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民生當代藝術研究中心首席運營官郭曉彥,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汪民安,詩人、藝術策展人、藝術批評家朱朱,獨立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董冰峰。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上,汪民安首先解讀了藝術家楊韜對過程感的強調,即“Becoming”在兩者之間的生成過程,最終拋棄儀式化的呈現方式,結果的至高無上性被過程的展現所替代。在這個意義上講,過程才是永恒,解放了那些“被壓制的材料”。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汪民安發言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郭曉彥提到,楊韜的作品一直都有光線對空間的干預,包含了顯影和折疊的因素,通過這種因素可以將平面作品裝置化,更多地使圖像與空間發生關係。同時她還注意到楊韜對佛教圖像的採用,這似乎和藝術家的性格有關。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民生當代藝術研究中心首席運營官郭曉彥發言

策展人董冰峰談了此次個展以外的問題,他表示90年代以來,藝術家的創作開始超前于批評家的詞語。在當下,創作和評論之間的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新的概念怎樣精確地概括藝術現象,這始終是批評界面臨的問題。

獨立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董冰峰發言

針對董冰峰先生的問題,評論家朱朱表示,對藝術家的研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追蹤他們的創作和生活軌跡,另一種方式是只面對作品,他也是通過作品來理解楊韜的。相較于十幾年前,他的作品更有一種收斂和“藏”的趨向。

詩人、藝術策展人、藝術批評家朱朱發言

藝術家楊韜回應對於“藏”的趨勢。他説,這十幾年來他做出了一些改變,之前他僅僅想做一個工作室形態的藝術家,但漸漸地他開始進入一種既有工作室方法又面對社會的工作邏輯中去,開始進入公共藝術。他總是想以一個最複雜的過程,得到一個最簡單的結果。

藝術家楊韜發言

研討會過後,舉行了簡短的開幕式,僑福建設企業機構執行長黃建華先生、策展人董冰峰、藝術家楊韜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策展人董冰峰在開幕式上致辭

僑福建設企業機構執行長黃建華先生在開幕式上致辭

出席開幕的嘉賓合影 (從左至右:策展人董冰峰,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副館長郭曉彥,僑福建設企業執行官黃建華先生,藝術家楊韜,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汪民安,評論家朱朱)

 

和他之前所作的公共藝術計劃一脈相承,此次展覽以“干預”為主題,探討圖像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是圖像對於空間的干預。畫布上的凸起並非僅僅製造肌理,而是和光線聯起手來,用或寬或窄的影子勾勒形象;另一方面,是圖像與圖像的干預。幾乎大部分的繪畫作品都有其美術史底本,他選用了《根特祭壇畫》和《藥師經變圖》,甚至路易·大衛的《拿破侖在阿爾卑斯山》轉運到畫布上使用近似浮雕的手法,用單色顏料堆積而成。雕塑作品由美術史上幾個著名的雕塑打碎後重組而成,在影像作品中,繪畫作為“螢幕“,投影中的人物與畫中的形象時而重合,時而覆蓋交織。最後,是觀眾對展覽這一場所的干預。如果從照片中看,引起注意的只有畫框邊緣富有曲線的精緻輪廓,中間則是一片虛空。只有觀眾走近,進入楊韜構建的這一場所,才可以看到宏觀而精微的作品全貌。同時,展覽的交互感應裝置使得人的形狀出現在一塊黑色顯示屏中,觀眾白色的影子之內,顯現的是《最後的晚餐》中被自己“遮擋”的部分。

《塔》 居中大幅 239×152.8cm 兩側單幅 239×74cm 綜合材料 2016

《塔》(局部)

《圖像生産-9號》 240×400cm 綜合材料 2012-2017  (局部)

《圖像生産-9號》 (局部)

《圖像生産-0號》240×400cm 綜合材料 2012-2017 (局部)

《圖像生産-0號》(局部)

《圖像生産-3號》 直徑200cm 綜合材料 2014-2016

《圖像生産-3號》(局部)

《深灰實驗》 121.5×101.5cm 綜合材料 2008

近十幾年來楊韜的創作處於“實驗”的狀態,他不僅把開放的場域作為藝術的發生地,更為重要的是他沒有限定作品的最後結果。作品行進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其本身,而無所謂完成。他曾將作品深埋于戈壁灘的沙子底下,等待各種可能的力量對它進行改變;他參與的公共藝術計劃曾把人形雕塑置於未完成建築的框架結構之內,或將兩束巨大的紅絲線貫穿于購物中心的層級之間。在本次展覽中,他原計劃使用天光來呈現他的繪畫,這樣,隨著光線的變化,肌理的陰影伸縮便可以使畫面呈現不同的樣態。此外,在展廳的開始部分,紙面作品印出的耶穌形象,是他嘗試通過一串二維碼導入電腦,得出的參數在紙上排列而成的,這也是他探討“圖像”所做的嘗試之一。展廳還展示了一些影響他創作思路的收藏文物,這是對他創作片段的“紀念”。展廳的一角還出現了一件被稱為“渦旋”的作品,那是他展覽開幕前一天才加進去的,藍色的絲線貫穿展廳,扎進畫廊門口的罐子裏,這無疑是藝術家的即興一筆。

《彩色手稿-2號》 37×27cm 綜合材料 2008

《渦旋》2017

《血經》銀版 綜合材料 19世紀

《畫像磚》 磚雕 漢代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7日。

《干預的褶皺研究-彼此》 140×55×90cm綜合材料 2014

《干預的褶皺研究-彼此》局部

《干預的褶皺研究-情愛》148×155×55cm 綜合材料 2014

《圖像生産-19號》 121.5×101.5cm  綜合材料 2017

《缺席-1號》 56×100cm  綜合材料 2015

《缺席-3號》 56×100cm  綜合材料 2015

嘉賓觀展

觀眾觀看作品

觀眾觀看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