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你去問一位收藏家或一名藝術家、批評家或策劃人等,他/她每天花在藝媒上的時間和精力有多少,答案一定使你非常失望與沮喪。當代社會,每個人獲得藝術資訊的渠道、方式有很多種,看藝術雜誌應該是奢侈、最笨的一種;前日一聚會,適逢與一著名“異議”藝術家交流,對方態度直截了當,為不看任何藝術雜誌。
上世紀80年代,藝術媒體極少,且多為官方或院校內部刊物,管理控制極嚴,每有發言,均是一言九鼎,藝術家如果有“機會”能夠在刊物上發表自己作品,就立時等於“成功”二字。90年代以後,市場興起,政治管理較為寬鬆,除去官方出版物,獨立製作的半公開或地下出版物,隨著中國當代藝術融入全球藝術生態,展覽潮流蜂擁,是出版物的高峰期段。2000年以後,市場全面開花,藝術雜誌急劇膨脹與擴張,粗略估算,上百種正式、非正式的藝術雜誌是一定有的,大多數雜誌各循其道,可以説是代表了國內光怪陸離的市場現象與創作潮流,及至08年後半段經濟危機衝擊,存活至今的寥寥無幾。
事實上,越來越清晰的發展前景是,紙媒一定會退出歷史,或只會佔傳媒範疇的極少份額,即使有義大利學者艾柯“別想擺脫書”的驚人預言,一切看起來幾成定局。
對於藝術雜誌來説,生存機會和空間同樣不容樂觀,尤其是高度市場化的今天。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傳統法則,但如何在盈利和自身學術品質、專業水準等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卻是很多雜誌出品方多希冀看到的。《藝術與投資》的策略是,《藝術與投資》保持高度的商業性與市場緊密結合,而“增刊”《當代藝術與投資》則保持了學術的純粹:它所關注、刊介的藝術理論、批評,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實踐都鮮明呈現出了當下最具活力與實驗性的觀點;即便如此,《藝術與投資》仍然遭遇巨大的經營壓力與發展困境。這裡面既包括了國內當代藝術的現狀,也説明瞭現階段媒體發展遭遇的瓶頸。
與大眾媒體相比,藝術媒體的定位與空間更為狹窄,即使藝術(藝術界)近10年“瞬間”匯集了巨大的資本,與股市、地産等投資相比,藝術品投資越來越成為投資熱點,藝術雜誌的存活、定位與發展也應運而生,想要保持獨立的觀點與操作上的自主,幾為奢談,所以大多隨波逐流也不為過。
上月,參加“改造歷史”論壇,談及中國新藝術歷史書寫立場及方法,多數人不抱樂觀且態度相左。當下,中國的藝術只為藝術——經濟符號化了的象徵物,藝術創作無法獨立、批評無法獨立,藝術媒體何以保持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