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從“知”到“行”:《新媒體年代學》展覽川美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1-15 14:08:4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式現場

2014年11月8日下午,“第三屆國際新媒體論壇·新媒體年代學”成功閉幕之後,同名新媒體藝術展覽“新媒體年代學”在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新媒體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由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主任張小濤策劃,匯集了段天然、陳珠櫻、劉紋羊、張小濤、呂侯健、徐文愷、彥風、宮文博、余春娜、卡特琳娜·梅蘭等國內外新媒體藝術家的近三十件作品,涉及影像、動畫、行為、裝置、網際網路藝術等,展覽也與“國際新媒體論壇”形成從理論研究到創作實踐的呼應,綜合展現出新媒體在當下藝術環境的多種可能性。

展覽現場

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龐茂琨、新媒體藝術策展人李振華、義大利聲音藝術家CHIARALUZZANA、南京獨立影展策展人曹愷、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科技藝術系主任陳珠櫻、荷蘭攝影藝術家TUDORBRATU、義大利藝術家FRESCHINICECILIA、成都當代美術館副館長藍慶偉、南韓崇實大學新媒體系主任KIMKYUJUNG以及參展藝術家出席了展覽開幕式。四川美院副院長龐茂琨在開幕致辭中講到,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雖然是一個很年輕的科系,但積極探索,充滿了活力,為整個學院學術氛圍的營造也做出了諸多貢獻。參展藝術家彥風談到此次展覽從展陳、內容、論壇都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展覽,還玩笑説到布展時遺留在現場的一個梯子最終也被當做了展覽的一部分,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次破壞與參與。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主題為“新媒體年代學”,展覽策展人張小濤認為當下新媒體藝術實驗是非常有難度的,不知未來會是怎樣,一切都是未知的實踐,此次展覽也是一個開放的實驗室,試圖從年代學和譜係學的方法嘗試分析、梳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一個實踐場域連結各區域新媒體藝術生成一個新的結構和關係美學。此次論壇和展覽,是“知”與“行”的過程,也是實踐和介入社會的開始,展覽著重探討了“全球化巿場與資訊數據化”、“新媒體的實驗場域與知識生産”、“新媒體與物”、“獨立電影的生産機制與現狀調查”、“媒體教學與當代藝術實踐”、“媒體藝術如何介入當代社會實踐”等先鋒話題。

展覽現場

在此次展覽上,四川美術學院的年輕學子還帶來了“眼與心”行為藝術表演,比如王丹丹行為作品《24小時箱體生活》通過甲乙雙方協定,自己作為甲方裝進行李箱,並由現場招募的乙方隨身攜帶,藝術家將在行李箱中生活24小時。張小濤介紹到此次行為藝術表演並不是“新媒體年代學”展覽的一部分,只是他認為現在新媒體藝術太純凈、脆弱,需要一些局外之物來進行一種“破壞”。作為四川美術學院的教師,張小濤對學生的行為藝術表演持極大的包容態度,同時也從教學角度對學生做出適當限定,畢竟藝術表現自由和教學自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是第三屆國際新媒體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1月9日。“國際新媒體論壇”是由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發起和組織的國際學術論壇,目前已成功舉辦三屆,論壇致力於搭建國際性的對話交流平臺,研究、探討時代背景下新媒體藝術實驗性、先鋒性、創新性、當代性、批判性的內核精神。

文、編/張文志 CAFA ART INFO  圖/念家雯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