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8年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奧運文化項目“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及2011年“延展生命——媒體中國2011”展覽後,“齊物等觀——2014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于2014年6月10日在中國美術館再次亮相,向觀眾們展示國際新媒體藝術的最新成果。
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作為三年展項目,是中國美術館的學術展覽品牌項目,展覽將匯聚來自全球最新媒體藝術家的優秀作品,展現藝術與科技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發展狀態。中國美術館作為全球第一個將“新媒體藝術”列入學術視野,並成功實現三年展規模的美術館,自2008年舉辦第一屆展覽以來,吸引了大批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展覽不僅在國內與國際學術界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也成為公眾每隔三年翹首期盼的重要文化活動。
新媒體藝術的“新”,不僅表現為媒體與技術在物質與工具意義層面上的更新換代,更重要的是,借助媒體語言的拓展,藝術家們將思維的觸角指向新的文化命題,並通過展覽展現這個領域的探索成果,和觀眾們一起在公共領域展開討論和交流,從而使公眾更寬闊地了解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創新,同時也展現中國美術界在這個領域前沿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本次展覽的主題 “齊物等觀”意在從事物表像進入關於事物本質的探究,引發在科技條件下對物體的屬性與生命涵義的深刻思考。展覽分為“獨白:物自體”;“對白:器物之間”和“合唱:物之會議”三個部分,以豐富的維度呈現多樣化的生態條件與生命的關係,人與自然物質的關係,以及萬物之間的關係。透過展覽,觀眾既可以看到不同的物體以一種種超過日常經驗的形態提供了嶄新的體驗,認識到物質生命的存在方式,也可以在對藝術家創作動機與作品不同形態的理解中提升關注自然生態現實的參與意識。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人類對“物”的認識自古以來不斷拓展與深化,在新媒體時代,物的形態和屬性得到更深層次的揭示,“齊物等觀”這個主題聯繫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物質觀與宇宙觀,在展覽的策劃和作品的遴選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自主意識,通過展覽有助於推動對媒體藝術文化性的認識。策展人張尕説到:世界是個物的世界。假如沒有了物,也就失去了表述, 解讀及評議,將不再有激發想像, 編織表像的意指,也將沒有了社會和文化。在漢語裏,“物”也被稱為“東西”, 作為國際性的展覽,反映了“東”和“西”這橫跨想像中地理兩極間的無限。“物” 即“一切之所有。”
此次展覽邀請了來自22個國家的58組件媒體藝術作品,是一次國際新媒體藝術大規模的集中亮相,展覽的作品,一方面強調藝術作品作為探討哲學命題的載體意義,另一方面更是意在突出媒體藝術的科技含量和互動價值,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需要和觀眾一起來完成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