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Jeffery Shaw:新媒體藝術舊的、新的與未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10 16:02:00 | 文章來源: cafa

2014年9月4日晚,Jeffery Shaw教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進行了一場關於新媒體藝術的講座——“舊的、新的與未來”。Jeffery Shaw自六十年代開始致力開拓新媒體藝術的可能性,作為新媒體藝術界的先驅,他把創新數位媒體科技應用於不同領域,包括有虛擬及擴增實境、沉浸式視覺環境、可操控電影系統及互動敘事等。

Jeffery Shaw早期為阿姆斯特丹Eventstructure Research Group(1969-1979)之聯合創辦總監,即德國卡爾斯魯厄ZKM媒體藝術中心(1991-2002)創辦總監。2003年獲得澳洲科研局贊助,成立雪梨新南韋爾斯大學ICINEMA中心(2003-2009),並出任聯合創辦總監。自2009年起出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及媒體藝術講座教授,2013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講座中,Jeffery Shaw教授以時間順序展示了他歷年創作的諸多作品。在一件交互裝置作品中,參與者面對投影騎一輛固定的自行車,在騎行中,參與者的視線穿過由三維本地文字組成的美國紐約、德國卡爾斯魯厄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不同文字的不同方位與大小代表著城市中的不同的建築。騎行過程中,途中的文字可以組成句子,更有趣的是,幾位騎行者在城中穿梭時相互可以看到對方,甚至可以交流。在另一件作品中,Jeffery Shaw打破藝術家將木頭人作為模特的通常做法,而將房間中一個近於真人尺寸的木頭人作為投影與聲音的交互界面,當移動木頭人的四肢時,房中的影像也會發生相應改變,由此每個人可以製造出不同的影像,並配合以不同的聲音。

Jeffery Shaw的早期作品對全景景觀的應用亦不在少數。作品《Revolution》使用形似石磨的機器,轉動機器時,將會出現法國大革命以來兩百場革命的景象,以此紀念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作品《Place Hampi》更是通過使人身臨其境的顯示系統展示印度文化遺址Hampi,這件作品採用了很多不同圓筒展示不同的景點,圓筒上的圖像源於藝術家在每個相應現實景點拍攝的360度全景式照片。

Jeffery Shaw重視在展覽中收集觀眾的體驗,常常採用觀眾表演的方式。在《Points of view》中,觀眾通過頭部的移動來帶動光源的移動,控制電影播放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成為自己的導演,獲得自己想要的畫面。

講座末尾,Jeffery Shaw講述了一種“分散式和重組式的敘述方式”,比如將一位法國詩人的詩句逐句割裂開,翻到不同頁便可組成上百萬首新詩。

Jeffery Shaw教授以新媒體技術在文化遺産上的應用結束本次講座。Jeffery Shaw近期所參與的敦煌莫高窟3D展覽是將石窟的雷射掃描與實境拍攝高清照片通過虛擬實景技術加工製作而成。這個展覽不僅重現了敦煌石窟的原貌,還通過數字技術對其進行了重新上色與動畫呈現,甚至重現了壁畫中諸多失傳樂器的演奏。通過運用虛擬技術,文化遺産得到了新的詮釋。正如Jeffery Shaw所言,新媒體藝術的確是“1+1=3”的。

Q&A

問:新媒體如何影響了人的生活?

答:我之所以醉心於新媒體領域,是因為新媒體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它深深的改變。我從事新媒體藝術的一個強大的動力在於我想證明新媒體並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承載著文化並豐富著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僅僅毫無意義的使用這些新媒體裝置,就只會讓科技和工業侵略我們的生活。

問:新媒體互動裝置中單人參與與多人參與的不同?

答:在我想像作品的功能與互動性的時候會考慮個人的體驗與民主的問題。在我早期的互動式電影院的展出中,每個觀眾坐在配有按鈕的座位上,當螢幕中的角色面臨選擇的時候,觀眾可以通過投票來替他選擇,以一種民主的方式來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而單人參與的作品中則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體驗了,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內心進行選擇。而在兩至三人的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討論甚至是辯論來做出選擇。有的藝術作品可以通過個人參與的方式來體驗,也可以通過與人討論或辯論的社會化參與來體驗,不同人會有不同選擇,而這種選擇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