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性于一體的新媒體藝術雖然是以歐洲為中心得以確立的,但從1990年代後期至今,日本許多藝術家將這種可能性極其豐富的藝術形式延伸出另一種流派。這些作品往往帶有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比如可愛( Kawaii )或是很宅很酷炫,科技感十足。在這些特性的基礎上,它們又催生出許多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新鮮表現方式。
這些“試驗作品”或有趣或令人匪夷所思,但其完成度高和精緻、創新的設計,一定會讓你眼前一亮。
IDPW:網路夾縫中的新“駭客”
IDPW( ID.PASSWORD )是一個發源於東京的網路團體,正如其名,“用戶名及密碼”,乾脆利落地象徵著這個網站的包容性和多樣性。他們接受任何訪客任何數據,只要與網路相關的東西,他們都願意將它分享。
不定期的線下聚會和買賣是 IDPW 的慣例,也是其存在的主要方式。而這樣的慣例始於被蘋果拒絕上架的一個應用程式。
在一次 App 被 iTunes 拒絕上架後,他們開始考慮在現實生活中和自己的潛在用戶面對面交換、買賣好玩兒的東西,這些東西或許在多數人眼中顯得無聊,但在 IDPW 圈中卻很火。它們往往都享有“實用性上很差,但概念上卻十分有趣”的共性。
IDPW 稱自己的這些活動打造了“網際網路的後街”或更確切地説,是一個在網路夾縫中生存的新“黑市”( Yami-ichi ),而它們就是一群“駭客”。
“其實,Yami-ichi 這個詞本意就是黑市,其中 Yami 在日文中又有黑暗、病態和戀物的多重含,這用來形容我們再恰當不過。” IDPW 的成員笑著説。
IDPW 的線下活動一般會邀請到 50 個賣家,對於參會商品的要求只有一條:與網際網路相關。“每次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一看大家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網際網路夥計’(The Internet Dude)。你只要給他錢,然後在紙上寫出你想要説出的話,他就會在人群中四處奔走,將你寫出的內容以吼叫公之於眾。很有趣,就像是現實世界的推特轉發功能。也有些行為藝術的意思。”
被販賣的這些應用程式、軟體、甚至是網際網路上的行為慢慢使IDPW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個由大概 10 人經營的組織自稱他們的存在為一個“神秘的小社會”,而其組織的年齡已經有 100 歲。發起人介紹道“販賣看似無用的東西”這樣的行為是為了讓網際網路更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以及反抗如今越來越受限制的網際網路。
這些“無用品”中售罄速度最快的則是一張刻錄有普通石頭的 3D 列印數據的光碟。
製作者 Tomoya Watanabe 解釋這樣一張光碟的意義在於迎合新的 IPv6 網際網路協議,“他們都説,現在不用再緊張IP地址不夠用了,就算給世界上的每一個石頭都建立起各自的網站也夠用。於是我就想,為何不這樣做呢?想想看,一個充滿石頭的網際網路世界是多麼有趣。” 而也有人解讀,這系列的光碟是在回應美國藝術家 Justin Kemp 的作品“ Adding to the Internet ” ,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移植到虛擬世界中,不論是無用或有用品,整個虛擬世界可以因為這些事物更為有機。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 Whatever Button 。這個 Chrome 插件在 2012 年獲得了第 17 屆日本媒體藝術獎項的新面孔獎。作為一個插件,它的功能説大不大,説小不小。當你進入 Facebook 頁面,只要按下它,主頁就會出現一個大大的“讚”的符號,等待進度條載入完畢後,你會發現,每一條狀態都已經被你讚過了。“其實這樣的一個插件實際利用價值並不大,但是我更希望大家能看到它,知道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被壟斷的世界裏'。”
類似這樣帶著趣味性與寓言性的東西 IDPW 還有許多,也正因為它的高産和搞怪的新媒體藝術風格,現在的 IDPW 也不僅限于在東京,今年,在柏林舉辦的第4屆 AFTERGLOW 節也邀請了他們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