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黃怒波正式回應圓明園文物回歸:國寶該回家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4 09:28:40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靜地屹立在圓明園中的石柱,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知恥後勇的警鐘、奮然前行的號角。而存放在挪威一家博物館裏的7件圓明園石柱,正靜靜等待著回歸母親的懷抱。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9日的報道,一個世紀前流落異國他鄉的圓明園7件大理石柱,將在今秋從挪威這家博物館回歸中國。

經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專家鑒定,這7件大理石柱原本位於圓明園內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均高約1米,保存相對完好。一旦圓明園石柱回歸,將是繼去年兔首和鼠首後,目前最大的一批圓明園海外回歸文物。

促成這批石柱回歸的,是中國民營企業家、北京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

據披露,黃怒波與收藏這些石柱的挪威卑爾根KODE博物館于去年12月達成一項協議:黃怒波向這家挪威博物館捐資1000萬挪威克朗(約合160萬美元)。該博物館將於2014年秋天將這些石柱歸還中國。

這一消息一經外媒報道,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黃怒波1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首次正式回應此事。

他表示,圓明園浩劫是代代國人永遠不能忘卻的民族恥辱和傷痛,其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不應該飄零在海外。

黃怒波是在兩年前參加由中坤詩歌發展基金贊助的亞北歐詩歌行動時,了解到該館收藏了圓明園的石柱。他當時向該博物館闡述了圓明園對於中國人的特殊意義,並由此開始了推動“國寶回家”的努力。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搶劫並焚燬了“萬園之園”的世界建築瑰寶圓明園。

經過與該博物館的一系列談判和協議,這批石柱將在今秋被送到北京大學並展出。北大也將與該博物館展開學術合作項目。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蔣朗朗説,這是促進文化交流事業的民間善舉,相信這批石柱回國後能得到專業維護。

有人質疑這次圓明園文物回歸“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黃怒波對此表示“難過”。

“今天推動圓明園文物回歸,不是要重新記憶傷痛,而是希望人們再次銘記民族品格。”黃怒波説,這種精神在當今依然有其時代價值,中國人難道不應該有這樣的血性嗎?

對於“炒作”的質疑,他回應説,此次“國寶回歸”的事情早在去年就已經確定,中坤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做著保密工作,就是擔心各種質疑和猜測。

早在2011年,黃怒波原定購買冰島一塊土地以發展旅遊業的計劃,就因海外媒體大肆報道引發西方社會的“政治化解讀”,而最終受阻。

“我是詩人,本不願意面對媒體,如今卻一次次被逼到臺前為企業正言。”他嘆道,這後面更多是無奈。

不過,就算承受再多“非議”,他也不會後悔自己為“國寶回家”付諸心力。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以武力掠奪、不平等交易、盜掘、欺騙、走私等非法手段將中國文物掠奪出境。據不完全統計,從目前所存資訊看,散失在國外的各類圓明園文物至少有150萬件。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至少1700萬件以上。

中國人追索海外文物的腳步從未停止。然而,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國寶回歸之路依然充滿曲折。

在圓明園被焚燬150週年罹難紀念日舉行的“圓明園回歸文物展”上的85件珍貴石刻文物,都來自北京地區,無一是流失海外的文物。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特別是追討從圓明園流失的價值連城的文物,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再難,也要努力。回歸一件是一件。”黃怒波指出,與一個多世紀前不同,當前國家間實力的比拼,不再是通過戰爭,而是以文明的方式,進行有禮有節的展現。

中國社會學家夏學鑾認為,如今,中國人通過合理、合法手段,追索屬於本國的文物,是國人愛國意識的覺醒,也是中國文明力量的呈現。

“這些石柱有特殊的意義,相信普通中國人都會對它們有感情。”KODE藝術博物館館長卡琳説,希望此舉能帶動相關文化和學術交流的深入。

“中國人正在把曾經不忍觸摸的歷史敏感記憶,轉化為不可阻擋的前行洪流,在人類文明史上為自己寫下新的注腳。”黃怒波説,在這個洪流中,飄零海外、歷經劫難的國寶,也該回家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