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單霽翔:華僑華人促進海外流失文物回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16 20:31:22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6月13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記者採訪。當日,單霽翔在北京華文學院開講《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個600年》。

文物離開原生地就像‘孤魂野鬼’一樣,沒有了自己的根。故宮的文物最體面的地方就在於這裡(故宮)就是它們的家。”

13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華文學院作題為《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演講,向逾百位來自北京華文學院、北京語言大學等高校的師生介紹了紫禁城的過去與未來。

“中國文化遺産事業得到了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無私的贊助和支援。”他在演講結束後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海外華僑華人對於中國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博物館的建設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進流失海外的一些珍貴的中國文物系統的回歸。

單霽翔指出,海外華僑華人對於中國的文物、博物館事業,始終給予非常大的支援和幫助。100多年前,張謇先生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院,其藏品就有來自海外華僑的捐贈及支援。

他表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海外華僑華人由於獨特的文化眼光和接觸世界其他國家文物保護技術,將很多先進的理念引入到中國,“比如國家文物局第一任局長鄭振鐸先生就有華僑的背景,在他整個文化生涯中,也都充滿海外華僑的支援”。

當前,眾多唐人街、華僑華人會館、百年華校及名人故居廣泛分佈于海外華僑華人集中的國家和地區,成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歷史沉澱和當地華僑歷史的“物化”。單霽翔表示,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共同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珍貴的資源應該通過博物館匯集展示其整體面貌。

單霽翔指出,當前,中國各地博物館建設正進入一個高潮,每年都有100座以上的博物館建成和對外開放,但是其完整性、系統性等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專題類的博物館有很多需要填補的空白”。

談及正在興建中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單霽翔表示,大陸這些年不斷有華僑華人主題的博物館和展覽推出,但是有一個“中國”字頭的華僑博物館還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建設一座大型的專題博物館,館舍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藏品。”單霽翔指出,華僑主題博物館藏品的匯集,需要動員海內外華僑華人提供線索和無私捐贈,以便使藏品的匯集更成系列;同時,也需要提供更多線索,使華僑華人文化能夠得到更加真實而全面的展示。

“故宮博物院經過7年的文物藏品清理,首次摸清了家底。”當日,單霽翔還精確報出北京故宮各類藏品數量。據他介紹,截至2010年底,故宮博物院藏品共有25大類,總計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佔全國珍貴文物的41.98%。

他介紹説,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和世界著名的博物館,每天接待來自國外的參觀者達200萬人次以上。迄今,故宮博物院已經與世界上18家著名的博物館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開展展覽互換、人才交流、學術研討以及文化産品的研製,向國際社會傳播故宮文化。

單霽翔也表示,北京華文學院是一座有60多年建院歷史的學校,故宮博物院是一座有88年曆史的博物館,雙方既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資源。未來,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文化傳播方面加強合作,更好地服務海外華僑華人群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