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成果發佈會今日召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24 16:44:1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由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成果發佈會暨學術研討會,于9月24日在中國美術館召開,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張黎明、人民出版社副總編于青、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科學術出版事業部主任劉清田等相關領導出席了發佈會並致辭。

在課題成果新書發佈會上,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中國現代美術之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大主義”與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現代性與中國文化自主性》、《自覺與中國現代性的探尋》三本論文集,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圖鑒》正式面世。

課題成果書影展示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是潘公凱教授從1999年開始啟動,帶領十幾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耗時十餘年,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地進行理論建構的重大學術課題。2006至2011年間,該課題組在香港、上海、寧波、廣州、成都、西安、北京等各地召開了七次學術研討會,掀起了一場在哲學思想、文化藝術領域跨學科討論中國美術現代性的熱潮。

作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領域的經驗具有典型意義,從理論探索到創作實踐,從思潮、主義到運動、宣傳,都與民族命運、社會心理和歷史使命緊密聯繫在一起,成為中國社會文化轉型中極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潘公凱教授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對於中國近代以來的美術歷程及其中涌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系統回顧和梳理,給20 世紀中國美術做出了明確的現代性定位,實現了為中國現代美術正名的學術目標。

自1999 年該課題正式提出以來,潘公凱教授在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先後招收了四屆“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博士生和兩屆藝術學博士後研究人員,主持了數十次課題組研討活動,反覆講解和討論他對中國傳統繪畫、西方現代藝術和20 世紀中國美術的獨特認識與基本觀點,對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歷程與線索、性質與形態、尺規與走向進行了全面清理,把他對1840 年以來中國美術的整體把握與對中國現代性經驗和問題的理解和反思聯繫起來,使理論構想在不斷的闡發中逐步深化。

現場圖片

該課題將“定位”和“正名”,視作20 世紀中國美術研究最基本的問題。定位,即在合適的框架中明確20 世紀中國美術的位置與性質;正名,即要對其作用和意義給予恰當和公允的評價。定位和正名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20 世紀中國美術研究就只能游離于全球性話語之外,最多只能作為西方現代性的邊緣例證和多元點綴,成為中心的週邊以及普遍性之下的特殊性。在這當中,正名是尤為關鍵的問題,名不正則言不順。為在21 世紀能夠真正走出中國的風格氣派並貢獻於世界,課題致力於探索現代性情境中的百年中國美術如何擺正自身位置,確立自己在世界的現代美術演進中的地位。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及其系列專著文集的出版面世,在美術界、思想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和廣泛的討論。課題旨在克服中國現代美術研究中尷尬的失語狀態,立足於中國經驗提出合乎切身發展需要的理論構想,使中國美術創作與理論探索的順暢發展獲得合理的表述。同時,潘公凱教授領銜的課題組更希望美術領域的理論探索能夠與其他領域的工作一起,有助於中國文化自主性的確立,併為與中國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的現代性反思提供有益的視角、思路和參照。在更重大的意義上,課題以未來視野、現代事件、連鎖突變等概念所構建的平臺為保障,使中國經驗能夠得到合理、公正的對待,希求為中國社會文化的未來打開自主性發展的廣闊空間。在這一意義上,“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課題已經遠遠超出了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乃至藝術理論研究的範疇,而必將對於中國文化經驗的當代建構與未來發展,貢獻重要的啟示性作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