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潘公凱:要創造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6 09:46:1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在這個金秋時節,我們迎來了國家畫院建院30週年生日,在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裏,那麼多的藝術家和來自國內外的藝術界朋友們,相聚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慶賀。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日子,在此,我謹代表中央美術學院向國家畫院的領導、藝術家、學者,以及各位... 在這個金秋時節,我們迎來了國家畫院建院30週年生日,在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裏,那麼多的藝術家和來自國內外的藝術界朋友們,相聚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慶賀。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日子,在此,我謹代表中央美術學院向國家畫院的領導、藝術家、學者,以及各位工作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

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是中國畫研究院,這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一個學術機構,中國畫研究院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舉辦過多次展覽,出版過重要的刊物,組織過一些重要的研討會,這些成就都在我們美術界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30年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在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這樣兩個階段的發展過程當中,聚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尤其是李可染、葉淺予、蔡若虹、黃胄等一批最早創建中國畫研究院的老先生們,是我們特別敬重、特別懷念的老一代藝術家。他們以傑出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為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在中國畫界和全國的美術界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價值標準和審美趨向日益變化的當今社會,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一直堅持著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他們與時俱進,既要從傳統中繼承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又要與西方現代藝術拉開距離,還要在作品中體現出當代的藝術觀念和當代的語言形式。在李可染、劉勃舒、龍瑞、楊曉陽4位院長和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下,經過30年的摸索前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這個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發展的今天,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歷史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了全體中國藝術家的肩上。在當下的現代化語境中,建構中國當代的美術體系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與西方繪畫有所不同,東方繪畫,尤其是中國的傳統繪畫一直注重文化傳承、注重從精神內涵到筆墨形式的意境關係。這些特徵都充分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獨特性。

我個人認為,用怎樣的藝術語言建構中國當代美術體系,是當下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核心問題。在今天中國繪畫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在繼續走一條堅持中國特色的美術發展的道路。在當今的中國,中西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十分活躍,而這種交流的前景也十分廣闊。人類需要吸收西方的文化成果,對西方的學術研究、吸收和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東方的國家,尤其是作為一個有至少兩三千年藝術傳統的文明古國,我們的藝術發展道路,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主性。

中國的傳統藝術在20世紀經歷了一個走向現代的過程,這是一個中國傳統現代轉型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到今天還沒有完結,中國藝術的現代轉型還遠沒有完結,甚至可以説,還是處於一個初期的創建過程當中。所以,我們面臨的任務實際上是十分繁重的,尤其是在今天,黨中央進一步發出了“繁榮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的號召,我們的藝術家們,在探索實踐的過程當中,如何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深入地研究東西方藝術,如何用全體藝術家的智慧和熱情,創造出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根本性任務,也是國家畫院所面臨的最中心的任務。所以,我想國家畫院的這個重要展覽,其實是展示了整個美術界在當下或者二三十年以來的探索歷程,也充分體現了我們的探索方向和大家的探索意願。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不僅在美術創作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整個美術創作的平均水準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而且我們當下的美術教育也取得了眾所週知的成就。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展覽,不僅是高品質的、重量級的美術家的美術作品,而且也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新一代藝術家們的創作成果。在這樣一個大的趨勢當中,中國國家畫院近年來也開始注重教學培訓及新模式的探索,在全國範圍內培養了很多專業美術人才。希望今後國家畫院能夠和中央美院等院校進一步加強聯合,進行有益的互動和交流,我想這對於中國美術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好處的。最後祝中國國家畫院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取得更大進步,並祝願畫展取得圓滿成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