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廣東美術館將改建成 高端休閒文化場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09:48:02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焦點3

三年展不再是“在野”展

“這是廣東省政府首次對一個展覽投入如此鉅資,這體現出廣東省對優秀展覽的認同”

2002年廣州首屆三年展一炮而紅,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可與讚賞。而許多人並不知道,前幾屆廣州三年展都是沒有官方背景的“在野”藝術展,主要靠公益贊助和專項投資等民間渠道來解決資金問題。曾有人如此評價:“北京的雙年展是國際雙年展,上海的雙年展是上海城市的雙年展,而廣州的三年展僅僅是廣東美術館的三年展。”

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廣東省政府為第四屆廣州三年展投入280萬元鉅資,令羅一平感到興奮不已:“這是廣東省政府首次對一個展覽投入如此鉅資,這也真正體現出廣東省對優秀展覽的認同。”

本屆三年展得到如此重視,羅一平稱這與展覽選題有密切聯繫。“我們這次展覽的選題立足於美術館即將開始的改擴建,以廣州的城市文化發展為個案,以‘拆’和‘建’作為核心指標,立足珠三角和中國的語境來討論這個國際性的問題,這個選題的立足點很實在,它立在廣東的具體問題上,從廣東美術館自身的改革出發來討論問題,跟政府的文化發展目標是吻合一致的,因此政府對它是認同的、鼓勵的。”羅一平解釋説。

訪談

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

“拆”和“建”既指工程也指文化

南方日報:美術館“拆”和“建”這個元問題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拆”和“建”有著怎樣的聯繫?

羅一平:其實社會進程不停地在改變,不停地否定掉一些舊的東西。“拆”和“建”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理解,一個是看得見的,比如我們工程的“拆”和“建”;另一個是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的“拆”和“建”。“拆”就是解構,我們解構一個體系,我們建構一個體系,我們現在從美術館自身出發,其實也是在探討一個快速發展的城市經濟中,人在文化中的一種考量。

美術館的每個展廳,都在講“拆”和“建”的故事。一樓展廳討論的是人在社會發展中情感的問題、焦慮的問題、尋找的問題。二樓就是在談文化的問題,談文化是怎麼改變的。其實展覽內容是有很多安排的,有些人看出來了,有些人沒看出來,沒看到這裡面有敘事的一種聯結。

南方日報:這次三年展與往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羅一平:有一點是,我們開拓性地讓思想界介入美術界做學術探討,這樣的論壇形式得到了國內外理論家包括藝術史家的認同。我們這次論壇是一批哲學家唱主角,藝術家、藝術史家跟他們對話。因為哲學家思考的是本質的問題,而理論家是用大量的事例和經驗來論證、反駁或者來推動、來辯認。

當然這是一個嘗試。因為互相之間原來沒做過對話。思想界的學者覺得這很有意思,他們覺得中國往往在談大而空的問題,而他們可以結合廣東美術館這樣具體的事例,談的雖然也是抽象的事情,但是可以落到一個實點上談。不管怎麼樣,它的意義在於它開創了這樣一個模式:讓思想界、社會學家、建築學界進入到了美術界。如果説建築學界和當代藝術聯繫比較多的話,那麼社會學界和思想界的聯繫相對來説還是少一些,這也是三年展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