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與公眾發生“關係” 廣東美術館4月推出重磅當代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6 15:50:45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繼3月推出一個以“死亡”為題的當代藝術展之後,廣東美術館在4月15日至6月15日期間,又將重磅出擊,上演另一個當代藝術展——《關係:中國當代藝術展》。

與此前由本土新生代藝術家“扛大旗”不同,這一被館長羅一平形容為“廣東美術館年度最好的當代藝術展”的活動,匯集了蔣志、邱志傑、石青、楊振中、張大力、莊輝等12張很有分量的當代藝術明星臉孔。

以視覺實踐解讀“關係”

“‘關係’一詞本意味著個體與個體、集體、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不同的宗教、社會文化和語境底下,可以産生各種不同的語義。”據策展人姜節泓介紹,本次展覽將在這樣的一個開放主題框架裏,透過裝置、影像、雕塑、繪畫以及“對話”等多元形式,以藝術家個人經驗所産生的視覺實踐對“關係”進行多維度的解讀。

其中,莊輝的裝置作品是一個向後傾斜11度的圓明園殘缺部分微縮復刻品,反映文化的符號處在整體城市環境狀況當中的一種狀態;邱志傑的《邱注上元燈彩圖》則會把展廳變成“劇場”,把88個平面的角色一一創造成立體的器械,讓它們成為自動和互動表演的道具;向京在作品以外還別出心裁地準備了萬花筒、透鏡等現成品,觀眾可以自行選擇不同視角的觀看方式;張大力則圍繞物理學上的“布朗運動”,來對個體受到社會上的撞擊後産生不規則的運動進行視覺上的計算、解讀……

“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跟觀眾的互動性。”羅一平表示,有別於傳統的展覽模式,這次更強調空間物象與觀眾之間的關係,當你身處其中,更準確的身份不是一名觀看者,而是參與者。

觀眾才是真正的敘事者

直至今日,普通市民大多在面對當代藝術時會感到很茫然,究竟其強調的大眾性體現在哪?打動觀眾的東西又在哪?

對此,羅一平認為藝術家的創作,往往是先把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話題或者熟悉的事物進行陌生化處理,從而在觀眾中催生一種難以想像的互動性,這也構成現在所謂大眾藝術的特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當代藝術有很多一部分是強調政治趨勢、對暴力和社會的批判等等,而這些在本次展覽中都被淡化了。今天藝術家在創造作品時更多會考慮到觀眾進入時應該是一個怎樣的構造關係,他們強調的不是作品自身的意義,而是觀眾參與過程中所衍生的意義。”他説:“事實上,當代藝術作品自身並不是在敘事,只是在呈現一個場景,真正的敘事者是走進場景當中的觀眾。”

羅一平告訴記者,今天評價一個作品的好壞,正是看它空間構成對大眾的可能性、多元性和平等性,這也是當代藝術的魅力所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