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廣東美術館推倒重建?館長回應:只是一種聲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9 11:08:28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廣東美術館要推倒重建?作為廣州二沙島上與星海音樂廳交相輝映的文化地標,它的命運突然備受矚目。昨日有媒體報道,在廣東美術館即將進行的改擴建計劃中有一個方案是將其徹底推倒重建。昨天,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向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求證,他斷然否認了這一可能。“推倒重建只是一種聲音,不是一種方案,基本沒可能實行。”

但羅一平向記者透露,廣東美術館的改擴建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但究竟怎麼改、採納什麼方案,還處於意見徵集階段。傳聞中的要改建成“全球面積最大的美術館”的方案,如今並未落實。作為全國三大美術館之一的廣東美術館,未來將有何變化?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推倒重建?不太現實

會摧毀廣東美術館的歷史記憶

當年建設時 ,只 用了約1.4億元;落成10多年,已成為廣州文化地標

作為全國最知名的美術館之一,廣東美術館的風格並不張揚,它與星海音樂廳一同坐落在有“珠江明珠”之稱的二沙島,經歷10多年的風雲,如今已成為廣州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

廣東美術館的籌劃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幾位主要設計師的理念是:美術館應該以藝術品為主角,館舍應該是一個背景空間。在這樣的思路設計下,廣東美術館以“退”為原則,它以灰色的自然色調裝扮,把色彩都讓給了它裏邊展覽的藝術品。而在資金上也非常節省,只用了約1.4億元。

如果以苛刻一點的眼光來看,廣東美術館沒有身旁的星海音樂廳那樣耀眼奪目,建築本身也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略顯單調的外墻。從設計到最終落成,圍繞著廣東美術館的爭議就一直存在。但隨著時光變遷,隨著越來越多著名藝術家、普通參觀者的走入,當初的非議已慢慢被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所接替。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楊小彥回憶説,早在幾年前,廣東美術館前任館長王璜生就曾提出改造升級的想法,但由於資金有限而未能實現。“10多年前的規劃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發展需要了。比如現在可能需要空間更大些,燈光更好些。”楊小彥認為,一個美術館升級應該是很正常的事,隨著時代的進步,隨時隨地都應該升級。

但針對推倒重建的傳聞,館長羅一平予以否認,他解釋説,確實有一種聲音支援推倒重建,原因是重建涉及費用可能略低、時間更快,但並沒有多大可行性。“拆掉一座有10多年曆史的知名美術館不太現實。”

比如,相比對原建築大幅度修改,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馮原更傾向於推倒重建,但他也提出,或許可以考慮更為折中、理想的方案,就是既保留原館進行一定改造,又另覓新址建館擴容。

但楊小彥認為,“對於推倒重建的説法,我主觀上判斷不大可能。”此次廣東美術館升級,最重要的還是將空間擴大,可以通過內部空間的改造以及外延的設計來達到增加空間的目的,根本沒必要推倒重建。

羅一平提出,廣東美術館在短短10多年內就成為全國一流美術館,已構成了一定的文化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推倒重建的話,很可能會順帶摧毀廣東美術館過去10多年的歷史和記憶。

全球最大?仍未可知

廣州三年展將探討改擴建問題

改擴建要耗時兩三年,將從2.1萬平方米,擴大到4萬平方米

按照目前專家討論的一種改擴建方案,廣東美術館在二沙島的原址預計將從2.1萬平方米擴建到4萬平方米。

擺在眼前的問題是,裝修這樣的規模,要耗時兩三年,這對美術館來講是很可怕的事情,可能造成在美術館界慢慢淡出的局面。因此羅一平透露,無論採用哪個方案,都將確保改擴建工程中“照常有展覽”。按照這個初步設計,廣東美術館的改擴建可能先把原來開在西北的正門改向東南,新門建好後才開始按順序改建西門、中庭和周邊,因此可以邊改建、邊展覽,兩不耽誤。

而在廣東美術館改擴建的藍圖中,還有一個引人矚目的方案是要將其建成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美術館。2010年8月,廣東美術館和某地産集團共同競標獲得了“廣州北岸文化碼頭建設項目”。該項目的基本定位之一,是通過對其中最大板塊———建築面積21.1公頃的員村熱電廠進行舊址改造,共同打造“廣東美術館北岸當代館”。但羅一平昨日澄清説,“廣東美術館北岸當代館”能否建成仍未可知,因為目前政府對員村地塊的使用態度並沒有明確下來,北岸當代館現在看來還很遙遠。

羅一平還有一個設想,由於廣東美術館的改擴建工程需要三年左右時間,他打算把即將登場的第四屆廣州三年展納入到整個改擴建工程的範疇中。引入社會學視角,從一家美術館改擴建工程敲下的第一塊磚頭開始,廣州三年展啟動,敲下來的東西不會成為廢品,而是讓藝術家把這些“廢品”重新組合,重新創作。在這個設想裏,即將於今年9月22日開展的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將圍繞著美術館的改擴建開始和結束,主題將探討快速增長的城市文化,探討一個美術館、博物館形象的提升和改造項目等問題。

連結

美術館只是空間背景藝術品才是真正主角

廣東美術館“內斂”和充滿底蘊的設計風格,或許在某些層面上與廣東文化低調內斂的特質相互呼應。當初的設計者伍樂園認為,一個展示藝術的地方,作品才是主角,展示作品的空間只是作為背景存在。基於這樣的理念,廣東美術館回避了花哨的外形,轉而追求以內斂的氣質示人。整個美術館本身成為一座雕塑形建築,外封閉而內開放,在藝術造型上力求整個建築物渾然一體。館內的裝修則簡潔淡雅,建築本身退隱了,以此來突出展品。

但美術館的設計絕不缺乏細節的底蘊,八角形天井的採光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光線。即便是遭到非議的外墻上,所用的磚都在石灣定制,顏色與樣式都是設計師指定的,每一塊磚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平整,有的凹凸,目的是追求製造一些微妙的光影變化。還有倣照趟櫳的設計透露著廣州本土文化氣息。

從設計到落成,再到投入使用的將近14年,圍繞著廣東美術館的爭議一直存在。但廣東美術館已經是廣州這座城市不可取代的精神地標。它的策展能力、學術品位和研究高度已走在業界前端。而作為廣州城市變遷的一個記錄者,廣東美術館的誕生見證了二沙島從荒地變為廣州文化中心區的歷史。它也間接印證了一個奇跡:文化品位對整個區域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學者聲音

應儘量保存原館的外形

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系主任、教授):

廣東美術館的升級有客觀上的需要。現在國內許多美術館、博物館正走入免費時代,越來越多的公眾會把看展覽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動,那麼美術館就很可能會遇到展覽面積不夠、展覽佈局不適應等情況,所以客觀上就需要進行場館的升級。國外不少著名博物館、美術館也進行過擴建,主要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在舊館以外重新建立一個新館,也有在老館裏面做一些擴建。像英國的泰特美術館就是重新修建了一個新泰特,來展示當代藝術;而大英博物館則進行了內部空間的改造。

廣東美術館的擴建應該遵循以滿足實用功能為主的原則。而它的外部形象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標誌性特色和公眾的認同感,因此在選擇擴建方案時,該同時考量形象的創新與歷史傳統的保持。而擴建的功能訴求和可供選擇的方案都應讓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有所了解,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王璜生(廣東美術館原館長、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

要尊重原設計師的精神

廣東美術館的改擴建是形勢發展所必要的。但我認為,首先應尊重原設計師的理念,因為這本身就是一件作品。廣東美術館的設計師之一是伍樂園,曾設計過江灣大酒店等建築,在廣東小有名氣,當時的主要設計理念是幾個立方體錯落擺放構成的現代建築。而廣東美術館也是伍樂園一生中最得意的設計作品之一,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審視,還是非常不錯的。

其次,應該尊重廣東美術館的文化記憶,廣東美術館這10多年來的發展與本地文化和市民息息相關,已經形成一種市民的文化記憶,應該保住這一個文化形象,不應該隨便拆除。

再次,我建議現在的改擴建可以引入知名設計師參與。有人曾提出,廣東美術館的改擴建要再投入六七個億甚至更多錢去完成,要知道原來廣東美術館建成只用了1.4億,不應該隨意破壞掉這種“讓位給藝術品説話”的風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